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林尚立 | 上海基层治理:行政有效,治理无效
【决咨委专访】林尚立教授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在复旦教学时的学生。这位政治学者专注研究的并非高高在上的庙堂,而是中国的基层社会。面对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上海,他最担心的是,基层社会的组织能力衰败,行政有效,治理却无效。(注:这篇采访发表于8年前,对当下上海改进基层治理,依然具有意义。)
林尚立:上海基层治理有效吗?
文/洪俊杰
来源/上观新闻2014-09-24
从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国政系后,林尚立就与政治学结下不解之缘,当时的政治系里有陈其人、王邦佐、王沪宁等一批优秀教师。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留校从教的林尚立将研究领域延伸至基层治理,参与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扎实的学术功底与熟悉基层实情,应该是现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的林尚立能进入决咨委的原因。
专访约在上午9点,地点定在复旦大学光华东楼7楼发展研究院,林尚立到得非常准时。他是一个中等个子、敦实身材、肩膀和额头都很宽的人。见面后,他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只想讲问题”。
行政有效,治理无效
上海观察:前段时间,上海市委常委扩大会特地请来居委干部来上课,足见高层对基层管理的重视,您认为,上海在基层治理领域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林尚立:八个字:“行政有效,治理无效”。不少同志认为,只要政府的行政有效,那么基层治理就有效。这是种误解。
什么是治理?是指国家、政府、社会、民众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然后建构出一个共同生长的空间。治理一定要是两维的,一维是政府,另一维是社会。如果只有政府管理,没有社会参与,这种治理模式即便暂时有效,但也一定存在缺陷。
以上海居委会工作现状为例,社区居委会本应是居民自治组织,现在成了政府的行政“末梢”。本应并存的两套管理系统——政府行政系统与居民自治系统,不可避免同化成一套系统。如此一来,看似政府可以一管到底,行政确实有效,但造成的后果是基层社会的组织能力衰败。这就是所谓的“行政有效,治理无效”。
后果是,一方面,社区始终无法形成较好的秩序与公共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社区拥有的公共资源有限,居民个体存在的“私”的东西就会膨胀。一旦出现问题,社区的自我协调能力不够,且每个家庭又从“私”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小矛盾发酵成大问题。
上海观察:最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林尚立:上海基层发展的两大趋势非常明显:一是快速全国化,乃至国际化,另一个是人口流动化。现阶段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