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上最大规模抛储计划,为什么效果不彰?
当地时间3月31日,拜登政府宣布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石油储备(SPR)释放计划——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平均每天在市场上增加释放1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半年里合计释放1.8亿桶。
一周后,国际能源署公布了其47年历史上最大的油储释放量(也是2022年的第2次)——成员国将协调释放1.2亿桶石油,其中一半(6000万桶)来自美国,另一半来自其他成员国。
【注:6000万桶包含在美国此前宣布释放的1.8亿桶中,即美国独立释放的石油规模为1.2亿桶,全球释放石油总量将达到2.4亿桶。】
截至4月18日,国际油价连涨四个交易日,已经逆转了4月第一周的下跌趋势,重回“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石油抛储”消息之前的水平。
双重利好之下,国际油价还是迅速重回100美元整数位心理关口上方。
那么,国际能源署释放石油库存干预市场的行为为什么不再奏效?美国政府希望凭借自身力量稳定油价,可行吗?国际油价波动的背后,是哪些力量在博弈?
2022年3月31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拍摄的一处加油站的油价显示牌。(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1
国际能源署及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
国际能源署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目的是与当时的欧佩克抗衡,争夺原油定价权,保障成员国能源供应安全。
阿以冲突引发的石油禁运给经合组织国家造成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经济破坏,国际能源署成立后随即要求成员国必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并在供应中断的时候共享该储备。经过多次修改,该战略石油储备的规模达到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以应对突发的石油供应中断。
成员国储备的方法有所不同,美国以国家储备为主;日本是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并重;德国不仅有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还有能源机构的民间储备。应急储备中成品油的比例从15%到100%不等,其中日本、美国等以原油储备为主,欧盟成员国多数以成品油为主,其中卢森堡成品油储备比例达到100%。储藏方式有地上储油罐储藏、地下储油罐储藏、岩穴储藏、油轮储藏等。
国际能源署称,截至2022年1月,经合组织国家(其中大多数是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储存量接近12亿桶原油。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是由四个地点组成的国家战略储备综合体,主要在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墨西哥湾沿岸的地下洞穴。美国炼油业发达,具备满足对石油产品需求的炼油能力,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主要是原油而不是成品油,而且原油的获取、储存和运输也比成品油更方便、更便宜。因而,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只储存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