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汶川抗震的侧影:我军一次震撼西方的大规模实战化调兵作业
刚过去的五一,我第一次去了汶川映秀,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了十四年前的地震灾难。
十四年前的今天,下午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面波震级8.0级的汶川大地震,惊动全国,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在四个月时间内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逾4600万。
关于地震,或惨烈或温情,十多年来各媒体已有诸多视角的报道叙述,我想聊聊的是当时汶川救灾过程中我军继1998年长江世纪大抗洪十年之隔后,又一次展现出的武装动员能力。
今再回望,历史意义重大。
1
正如2003年的非典发生于党的大会(2002)之后,这场汶川地震又是一场发生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一年后的灾难。
先来看一看汶川地震之前的国际形势。
就在地震爆发前一个月,2008年4月7日,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来到法国巴黎,27岁的火炬手、也是我国著名女残疾击剑运动员金晶在传递过程中,突然遭到埋伏在巴黎街头的藏独分子的袭击。
藏独分子试图从坐在轮椅的金晶手上抢夺火炬并毁坏,但是金晶当时拼命用娇小的身体死死护住奥运火炬,没有让藏独分子得逞。
此举捍卫了奥林匹克尊严,也捍卫了国家尊严。
这次事件也直接导致了国内轰轰烈烈的“抵制法国家乐福”运动,是2012年保卫钓鱼岛运动之前我国最大声势的反洋浪潮。
这股爱国主义声浪的最高潮也是那一时期伴随奥运氛围达到的民族情绪最高潮,但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西方的对抗,进一步促使了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的歪曲抹黑和隐性抵制。
某些西方舆论机构甚至将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相提并论。
时任德国联邦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基民盟党人波伦茨就聒噪“德国运动员不该前往北京参赛……”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当时忧虑:“地震可能让中国失去奥运会”,美国之音则幸灾乐祸:“灾难,混乱毁了中国‘庆祝’年”。
最穷尽力气攻击北京奥运的就是南希·佩洛西——就是今天那个站在拜登身后的老女人,美国众议院议长。
自中国1993年首次申办奥运会以来,佩洛西就率领其反华团队不断发出噪音,反对和抵制北京申办奥运,加剧了奥运政治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