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的前半生
5月13日下午4点,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知网,再一次成为了舆论话题的中心。
40分钟后,知网发布公告回应,坚决支持,全力配合。并表示要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责任。并且,“将以此调查为契机”彻底整改。
在知网诞生前,人们对知网的态度是“天下苦等知网久已”。现在,人们对于知网的态度是“天下苦知网久已”。而如今,知网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
01
从公益事业开始
1998年,世界银行在《1998年度世界发展报告》首次提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一词,同年的中国正值亚洲金融危机过境,为提振内需,决策层决定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这一扩就是三年扩五倍。
作为高等教育培训的基建项目之一,国家科学技术部提出要建设中国的知识基础设施,随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系统工程”正式立项,作为牵头人,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明亮走上了台前。
那时的王明亮还是一个讲台上的物理系王教授,一个有情怀的“清华人”,一个时常苦恼于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文献资料以满足毕业论文需求的教育家。1995年,王明亮向清华大学提出了创办学术电子信息数据库的建议,从而建立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这么一个最早的,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的学术期刊汇总刊物。
王明亮
而当中国的学术期刊标准化工程开始,王明亮已经主导着自己的数据库稳定运行了两年时间。
1999年3月,王明亮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简称CNKI),以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与利用各环节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国各行业知识创新、学习和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总目标。并由清华大学以及上市公司清华同方共同发起建设。
同年6月,在以清华大学为首的一众高校支持下,中国期刊网(即现在中国知网)正式上线。
当时,王明亮可能怎么也无法想到,依靠高校支持建立的资料库,有朝一日还需要高校们付费使用。
02
从公益到资源控制
知网曾被调侃,“我们不是论文的生产者,只是论文的搬运工”。
这句调侃,对于知网的业务模式进其实是一种精准刻画。简单来说,知网就是将发表于期刊的论文电子化,并根据一定的数据规范进行整理后,卖给高校或者是第三方机构。
目前,知网收录了10320种中国大陆出版的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就有1978种,核心期刊收录率高达99%,控制了整个学术资料市场的供给,这种控制甚至还是垄断、排它式的。
这种格局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历史因素存在:政策扶持力度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