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莫言先生的“大风”论,想起毛教员的“风”论
最近,听闻莫言先生的“大风”论,第一感觉是很抽象,很空洞,犹如应景作文。仔细一看,差不了太多:莫言先生那个给年轻人的暖心小视频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一半——嗯,大概一半不到吧,手指就自动把它划走了。
有人说,莫言先生这不过是名人煲的心灵鸡汤,因此似乎高级了点儿,也能得到无脑粉的一通狂赞,以及情怀党毫无理由的刷屏——假如我或者别的什么小人物来絮絮叨叨的讲这一通,怕是无人理睬,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交媒体世界根本掀不起任何涟漪。
有人说,莫言先生作为一个以“批判”为自我使命的文学家,在毒打当今年轻人的资本面前,完全失去了批判性,竟跟挂着“官”字号的胡锡进一样煲起这种心灵鸡汤来了,——这实在是所谓“批判文学家”的退化。
我倒觉得,说“退化”,是美化、洗白了莫言先生;在我所知,莫言先生的所谓“批判”锋芒,是从来没有指向作为一个阶级整体的资本家的,可能只有若干零碎的、肤浅的反官僚主义意义。
去年莫言先生下凡到公众号,我把他批了一下,当时旧号粉丝多一些,里面就有人说我肯定没有看过莫言先生的作品,也敢妄议“大师”,实在不像话!我说老实话,我不但看过,而且老早就看过(高中时代),只是后来再也没有翻过,对小说的具体情节也记不起来了。
丑话说在前面,我对莫言先生历来是缺乏好感的,或者说并不“捧”他。高中时候不知怎的,突然掀起一股看莫言小说的潮流,——可能是因为当时距他获得诺贝尔奖不久吧。当时我们从学校图书馆借阅莫言先生的小说,那套莫言作品集还是我们老校长捐赠的。我们老校长是个好共产党员,好领导,他没有多少官僚架子,能够跟学生、教职员工打成一片,有原则性,也有人情味。但是,我敢打包票:他老人家肯定没有读过莫言的小说,甚至也不曾稍微了解其小说的情节。只是“诺贝尔奖”这块金字招牌实在太管用,弄得像莫言先生的公众号一样,他说什么都有人看、有人追捧,他的作品也是如此。
老实交代一下,我在高中时代的思想还是偏自由化的。毕竟那个年代,当时的舆论氛围下,我感觉,不少人都觉得“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什么“自由民主”,当时不搞,五十年以后还是要搞的。那会儿觉得,毕竟人家是“发达国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就是要“发展”到“发达国家”去么,有什么错?
但是,即使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我也感觉到,莫言先生的作品,解构、抹黑、否定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解构社会主义新中国合法性的动机或“私货”,还是很明显的。可能因为我历来对历史、政治比较感兴趣,比较敏感,我没有从“纯文学”的角度看待莫言的小说。只不过那时候我对自由派文人还是很“宽容”的,因此虽然看破了他的用心,还是觉得无可厚非;但也始终没有对莫言作品留下强烈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