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连夜赋诗《七律二首·送瘟神》,为何要急于第二天发表《人民日报》?其背后有何深意?
《七律二首·送瘟神》是毛泽东非常重视的两首诗,他于1958年7月1日写成后,就给胡乔木写信要在《人民日报》早日发表,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意?
(一)《送瘟神》的两个“之最”
我们先来看全诗: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该诗在1958年发表时,各报刊纷纷解读此诗。关于此诗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特别是近年来,一些贬低和否定毛泽东诗词思想艺术成就的人,竟说成是1958年“大跃进”民歌体的代表,是“大跃进”的产物,虽然表现了“人民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但过于夸张,内容多有浮夸不实之处,云云。对此,确有辨析必要。毛泽东诗词向来有简易而精深的特点。文浅而意深,看似浅显,实则深刻。毛泽东本人也十分重视这两首诗。正确解读这两首诗,无疑有重要意义。窃以为,正确地解读此诗,关键是我们体味、理解当时毛泽东写作此诗时的背景、目的和心境。这二首律诗,同他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词比,在具体处理上,有两个“之最”:其一、从诗的写作完成到该诗的正式公开发表的时间距离在他的诗词中最短。此诗于1958年6月30日夜到7月 1日晨写成,毛泽东当日就给他的秘书胡乔木写信,要他同《人民日报》商量,是否可在7月2日或3日发表。毛泽东明确说,这样急于发表为的是“不使冷气”。可见他对发表的急切心情。后来因故拖到当年10月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就是这样,从写成到正式发表的时间也仅仅相距3个月 ,在毛泽东诗词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二、关于本诗题解文字说明,在他的诗词中是最多的。除公开发表时的诗前小序外,尚有三则,近700字。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此诗的重视程度。
他的这两个“之最”很重要。尤其是为此诗写的四段说明,是我们正确解读此诗的不可忽略的依据和指针。其他三处文字是,第一处是在1958年7月1日诗写成后,给胡乔木的信。全文如下:
乔木同志:
睡不着觉,写了两首宣传诗(指《七律二首·送瘟神》)为灭血吸虫而作。请你同《人民日报》文艺组同志商量一下,看可用否?如有修改,请告诉我。如可以用,请在明天或后天《人民日报》上发表,不使冷气。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过一会,或须作点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