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上海一对小夫妻的平凡生活
今天,我不想聊国家大事,和大家讲个平凡的小故事。只是一些普通人的大白话,没有大道理,不喜的朋友可以退出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高中同学,一对沪漂小夫妻。
俩人都是县城普通家庭出身,男的靠苦读+高考,卷上了国内top1大学的物理专业,后来又去了亚洲top1的大学读研。
女的也是港中文的硕士。
可以说,他俩已经算得上满级小镇做题家了。
但是昨天,上海解封的第一天,
我旁边的别墅区砰砰砰放着礼花庆祝时,他俩的一个电话,将我从解封的欢乐中一下拉回了现实。
年初两人在巴某兔平台租了一间公寓,但入住后不久,却发现房东偷偷改了房屋结构,导致下水气味上涌。不仅房屋臭得没法住人,甚至两人还出现了过敏、皮疹的症状。
于是,两人赶紧又在平台上找了一间公寓,就在准备搬迁的那几天,疫情不期而至。
老规矩,押一付三,钱已经给了,但疫情之下,两人只能拿着一纸合同,隔着小区门,望房兴叹。
幸运的是,他们在本小区找到了另一间出租的公寓,虽然又搭进去一份不菲的房租,但两人好歹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我那个体重只有90斤的女性朋友,说起这段时,透着一丝自豪:“我俩搬家特别利索。因为我们老搬,家里的东西都很精简。”
真,熟练得让人心疼。
不过真正让他俩破防的,不是颠簸的搬家经历,而是好不容易解封后,去到那个交了三个月房租,却还没居住过的公寓时,却发现中介已经带着另一对年轻的小夫妻来看房了。
他们说,也能理解,因为他们拖欠了五天的房租,房子和押金就都合法地回到了房东手上。
但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在大城市有个落脚的地方这么难。
其实,不只是他们,
我了解到在上海,租房合同几乎都是一年起签,中间即使因为疫情退租,也仍算违约。
我朋友夫妻收入尚可,但对于很多底层打工人来说,本想着靠打工赚钱支付房租,却因为疫情无法出门工作,或者被迫返乡的,上海押一付三的租金真的是一笔巨款。
而合同真正能束缚的往往也只是乙方,因为对他们来说,一方面赔付一份押金就够心疼的了,另一方面搬家真的非常折腾身心。
但对于房东来说,只要出现了出价更高的租客,便能随时违约,毕竟违约金对甲方来说,真的只是毛毛雨。
在这个卖方市场,我的好多朋友都曾被无情“驱逐”过,限时你三天、两天、一天内必须搬出,不管你有没有找到房,东西要收拾多久。
他们说,自从有次被房东勒令两天内搬出去后,就学聪明了,家里甚至连吃饭的盘子都没有,跑路贼麻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