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又乱一国,曾经还是美国的“盟友”
今年年初,中亚五国的“老大”-哈萨克斯坦爆发了大规模的街头骚乱,在哈萨克斯坦军警疲于奔命的情况下,以俄罗斯为首的“集体安全组织”迅速出兵控制住了哈萨克斯坦几个重要城市的局势。
托卡耶夫政府随后逮捕了几个重要组织者,这场骚乱基本上已经过去。
二月底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中亚地区则相对平静,只有3月15日的土库曼斯坦总统大选稍稍引起了国际关注。
现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的儿子谢尔达尔以72.97%的支持率,成为了新总统。美国还向他发去了贺电,布林肯说希望加强美土两国合作。
但到了7月1日,乌兹别克斯坦却成为了一个新闻焦点。
一般来说,中亚这几个“斯坦”如果成为国际新闻热点,那就不会是什么好事,哈萨克斯坦如此,以前吉尔吉斯斯坦也是如此。
乌兹别克斯坦这次也是一场街头暴乱。
7月1日,乌国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首府努库斯因议会准备通过宪法修正案而发生了街头骚乱。
7月2日,近300名骚乱者在努库斯市袭击了军人岗哨,打伤国民卫队50名人员并夺走武器,然后进攻努库斯国际机场以及政府机构。
乌兹别克斯坦军警当天夺回了岗哨,拘捕了多名骚乱组织者。截止昨天,骚乱共造成18死亡,243人受伤。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宣布,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将于7月3日至8月2日实施宵禁。
由于进入紧急状态,该国断网,现场的消息并不多,不过也有一些血腥画面传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场内外勾结的街头政治运动。
骚乱直接起因是“宪法修正案”,根据新宪法草案,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的“公投独立权”将被取消。
“卡拉共和国”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北部,人口约200万,是一个省级单位,但却占全国领土的40%。
在19世纪上半叶,中亚细亚有三个封建汗国:布拉哈、浩罕、希瓦,还有一些独立或半独立的部族。
这里的居民由六大民族构成:乌兹别克、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卡拉卡尔帕克。
三个汗国相互残杀不断,外部又受到沙俄和英国的威胁,至1881年陆续被沙俄吞并。十月革命后,又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根本民族划分)。
但卡拉卡尔帕克的地位却比较模糊,起初它以自治州地位归属于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32年,单独划为“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又被划入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乌兹别克斯坦脱独立后,卡拉卡尔帕克斯坦成了乌国的一个自治共和国(省级行政单位),乌、卡、哈三族的人口结构大致为:1比1比0.8。使用两种官方语言—卡拉卡尔帕克语和乌兹别克语。
但在宪法上,卡拉自治共和国拥有“主权”和“脱离乌兹别克斯坦的权利”(第70-75条),还有自己的国徽、国旗和国歌,俨然是一个国中之国。
乌兹别克斯坦第一任总统卡里莫夫和现任总统米尔济约耶夫都认为卡拉自治共和国的特殊地位是一个隐患:
一、它存在着分裂国土的可能性,尽管卡族人在数量上并非处于绝对优势,但如果能够成功联合哈族,就有机会压倒乌族,通过公投成功独立。
二、反对派力量聚集地,而乌国的法律在这里并非通行无阻,而且在政治上还要得到当地议会和行政机构的“同意”。
因此,这次宪法修正案就是针对第70-75条,取消其独立的可能性。6月25日草案公布后,却没有想到反对派能如此迅速地在当地发动一场大规模的骚乱。
骚乱发动者主要通过两种手段进行组织:
一、当地各种NGO组织的线下联系;
二、社交网络平台(推特、脸书等)的联络。
米尔济约耶夫政府采取了软硬两种手段应对:
一、派出军警进行对努库斯市区进行强力清场,并宣布宵禁;
二、米尔济约耶夫本人到达努库斯与该共和国所有地区领导人举行了视频会议,并宣布保留宪法第70、71、72、73、74和75条款,不作修改。
目前,每个有手机的拉卡共和国居民都收到了政府发送的“不修改70-75条款”的短消息。
乌兹别克斯坦官方宣布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局势已趋于稳定,正在恢复到正常秩序。
这样看来,内部骚乱应当是逐渐得到控制了。不过,米尔济约耶夫政府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此次骚乱背后有“恶意外国势力”的介入。
这跟年初的哈萨克斯坦政府态度类似,没有明说是谁,但又让人觉得就是那个国家。
普京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昨天表示,克里姆林宫认为,该事件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内政。毋庸置疑,当前问题将在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的积极工作下得到解决。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今天表示:中方注意到乌兹别克斯坦日前发生的事情。作为友好近邻和全面战略伙伴,中方支持乌政府维护国家稳定,相信在米尔济约耶夫总统的领导下,乌兹别克斯坦能够保持安定团结。
美国方面目前没有明确态度,还在观望。不过,美国自5月中下旬以来,在中亚地区动作频频。
5月23日至27日,美国第一助理国务卿唐纳德·卢(Donald Lu)率领来自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和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四国。
美国人在乌兹别克斯坦除了与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会谈外,还特地与多名NGO组织头目会面,讨论了“共同价值观”建立以及美国对该国女权的支持。
根据美国国务院官网消息,此行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繁荣和安全的中亚。
另外,美国阿富汗问题特使托马斯·韦斯特率领另一个美国代表团于5月26日至28日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也说是为了中亚的安全。
从全世界的经验来说,当美国说为了某地“安全”而来时,这个地方就不会有安全。当美国将手用力伸向中亚时,中亚必须小心。
中亚的重要性
19世纪时英国学者麦金德发表了关于《历史的地理枢纽》的演说,他告诉西方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他所说的“心脏地带”就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细亚一带,这个理论也是西方地缘政治学说的基础之一。
在古代,这里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此地。
虽然19世纪末沙俄控制了中亚,但英国人控制了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以及一部分阿富汗、俾路支等地区。
虽然列强在这里争得你死我活,这个“心脏地带”的最重要问题却长期无法解决,那就是经济发展,尤其是中亚国家。
冷战结束后,中亚五国独立建国,但它们的发展却十分缓慢。
一方面,五国都是伊斯兰教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导致中东和阿富汗及周边的极端势力和恐怖组织都向中亚渗透和发展,令这些国家不堪其扰。“上合组织”成立了,在中俄两国的帮助下,“三股势力”才得到了遏制,为五国甩掉了一个沉重而危险的包袱。
另一方面,五国在政治制度建立上全部面临迷茫和无力的问题,90年代初,它们全部被嫁接了“美国民主”制度(总统定期选举、议会、法院分权、军队国家化等),但在实际上它们的社会又习惯于“可汗”式统治。
因此,父子总统的土库曼斯坦反而最为稳定,美国也不敢说它什么;哈萨克斯坦的老纳则是传位给女儿女婿时遭到失败;吉尔吉斯斯坦最“民主”,却几乎三五年就会有政治动荡,NGO遍地都是;塔吉克斯坦内战打到1997年,至今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
它们在安全上主要都是依靠俄罗斯,俄罗斯也将这里视为最柔软的腹地。
但乌兹别克斯坦首任总统卡里莫夫却想走出一条不同的路--与俄、中、美建立等距离外交,后来就向美国倒去。
2001年,因为美国进入阿富汗没有海路可走,卡里莫夫同意美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军事基地,并向美军开放领空。
于是,汗阿巴德军事基地成为了美国在中亚的第一个军事基地,这里距阿富汗只有200公里。这样,美乌关系一下子就到了蜜月期,乌兹别克斯坦尝到了经济援助的甜头。
同时,卡里莫夫又积极参加“上合组织”,与中俄也保持良好关系。
他认为这是最完美的外交模式,但他忘了乌兹别克斯坦及中亚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忘了美国的本性。
2002年,小布什政府认为卡里莫夫加入“上合组织”是对美乌关系不坚定的表现,而美国是想在这里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
美国决心颠覆卡里莫夫政权,建立一个“民主”派主导的亲美政权。
美国策划3年多后,2005年5月12日深夜,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市发生武装骚乱,武装分子袭击了警察局和部队营房,抢走大量武器弹药,打开监狱。
5月13日,示威者高喊口号:“卡里莫夫辞职”。
这跟2004年的乌克兰“橙色剧本”几乎一样,先是西方媒体营造“和平示威”氛围,然后瘫痪社会秩序,有人对人群射击,制造流血冲突。
卡里莫夫毫不手软,派兵用两天时间平息了骚乱,共造成187人死亡。
2005年7月5日,上合组织在哈萨克斯坦举行会议,宣布支持乌兹别克斯坦,要求“西方军事力量撤出中亚”。
7月29日,乌兹别克斯坦通知美国大使,要求美军撤出汗阿巴德军事基地。
从此,美乌翻脸,这个CNN口中的中亚“盟友”,一下子变成了可怕的暴君。
9月30日,美国国会要求将卡里莫夫押上国际刑事法庭。
11月21日,美军不得得关闭基地,转移到阿富汗。
2007年4月30日,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签署协议,加入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后,乌中两国合作更加密切。
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退出“集体安全组织”,想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但卡里莫夫始终与普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2016年9月卡里莫夫因脑溢血去世后,普京还亲自过来参加了他葬礼。
米尔济约耶夫以总理身份代理总统,接着在2016年底的选举中成为总统。
目前,俄罗斯西边全是敌人,北边的瑞典和芬兰也即将加入北约,东边是日本和韩国,而是中国则与俄罗斯背靠背。
中国的东部海域则面临第一岛链的威胁,西南方向是并不友好的印度。
在中俄之间的中亚地区,必定是美国想要突破的战略重点,以对中俄同时进行遏制。
美国需要一个立足点,在“中吉乌”铁路准备动工建设之际,美国是希望中亚稳定发展,还是动荡不安。答案还不清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