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写对老家供销社的一点回忆
看到这两天供销社的新闻很火,于是勾起了我对老家供销社的一点回忆,于是忍不住想写写了。
我的老家在湖南衡南县的一个乡下,一条马路就从村子的中央穿过去,两边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几口池塘,池塘旁边就是农田和小山丘,山上全是树,望过去全是绿意,很好看。
可是,那会老家的人们不会看重这些风景,他们更看重三样,一是田地间的收成,二是要交多少公粮和农业税,三是能在供销社买到什么货。
说到供销社,那会真的是我们老家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仅次于大队部和生产队的存在,这种情况一直到96年还是这样。
我们的老家村子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小村庄,人口加起来也就一两百人,所以商业很不发达,要买东西只有两个途径,要么就是在供销社买,要么就是去镇上赶集买。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记忆中的老家供销社。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们老家的房子普遍还是土砖屋,而供销社就占据着一块很大的平地,造了一排红砖屋,地面也是水泥地,看上去很是气派。
造了红砖屋还不够,还砌了一排围墙,把供销社包裹得严严实实,也将它和我们的村子彻底隔了开来,仿佛井水不犯河水。
隔绝的不只是围墙,还有彼此身份的不同,当时老家供销社的都是国家干部,在当时的我们眼里,就是吃国家粮的人,不用干地干活,不用操心一年收成,坐在柜台里收钱就好,到了月底还有工资拿,很是令人羡慕。
当时供销社的设置也很简单,有两个门市部,一个是卖日杂百货,一个是卖农资产品,里面装着农药和种子等,再还有一个仓库,堆积着大量的化肥。
我们老家供销社的柜台大概是这样的,木质柜台玻璃框。
货架顶上写着这样几个大字,这应该是标配吧……
说到化肥,又是另一个故事了,那会每年都会用卡车拖几次化肥过来,然后村子里的婶子们就会去背化肥进仓库,然后我们小孩子就站在一边看热闹,大人背完化肥后,再拿着五块或十块钱的钞票去旁边的日杂百货门市部买零食给自家的孩子。
那会的供销社,对于我们老家的人来说,就是很重要的存在,油盐酱醋这些东西都是要从供销社买,做衣服的布,学生们的纸和笔、墨水都是要从那里买。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都要从供销社才能买到。
为什么不去镇上或市里买呢?因为我们那会村子到市里的客车就只有三班车,来回就得三个小时,而且路也不好走,实在划不来,所以基本上是在供销社买东西。
接下来,我要说说我跟老家供销社的缘份了。
这么说吧,我能走上写作这条路,完全是因为我们老家供销社的两个工作人员,一个叫唐小平,一个叫封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