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宇案,比猎奇式探案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恶化
今天,江西上饶高中生胡某宇失踪的案件随着新闻发布会公布的诸多细节,已经算是告一段落了。
发布会信息简要概括如下:
(1)自缢身亡,第一现场,脚尖斜向下;(2)两根鞋带系一起自缢,高帮回力鞋;(3)脏器无缺失;(4)未检出毒药、安眠药成分;(5)距离末次就餐四小时以上;(6)心理分析:性格内向温和,孤独,情绪难以宣泄;就读后成绩不佳,入睡困难等,有明显厌世表现;(7)失踪前20天内两度与家人多次通话,第一次其母、兄专程从外地赶回;(8)录音笔文件已恢复,录音内容不存在合成篡改等,录制了两段音频,清晰表达了自杀意愿。
这三个多月来,在媒体和流量的加持下,出来了许许多多并没有任何证据的需要大量脑补的猜想,其“剧集”堪比侦探小说。近期青少年失踪案不止一例,但仅这一案件引发了强烈的全国反响,就连笔者过年回老家,聚会的时候,身边几个长辈打开抖音,内容全是关于此案的种种“阴谋论”的猜测。
几个月来,吃流量吃“撑”的首推唯恐天下不乱的各大媒体,然后才是某些自媒体。
说白了,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流量就是金钱,而且是以正义的名义,谁又能说得了什么呢?因此,今天连环失踪/杀人,明天活体取器官,后天录音笔品牌、鞋带、粮仓用不同内容反复炒。某些个人离谱也就罢了,就连正规媒体都是发一些模棱两可、前后打架的稿件,引得读者不断猜想,不断关注,由此媒体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吸食着当事人身上最后一滴的流量价值——对它们而言,这是一出流量的“盛宴”。
(这个话题讲的是该品牌该系列录音笔内的内容如果被删除将无法被恢复,并不是一种已经发生的状态,它发布于录音笔发现并送去恢复数据的当口。类似的话题,全是媒体弄出来的)
然而,胡谋宇离世的这场悲剧,抛开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阴谋论式围观甚至狂欢不论,仅仅聚焦在事件本身,最最需要关注的恰恰不是网友们在缺乏证据和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在媒体和自媒体引导下搞的福尔摩斯式的断案,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恶化。
按照2021年3月1日中科院心理所发布的2020年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其中《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显示2020年轻度抑郁为17.2%,高出2009年0.4%,而重度抑郁则为7.4%。
另外,抑郁的检出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0.9-12.5%。
换句话说,我国大约有三千万未成年人存在行为障碍或受到情绪压力的困扰,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即每五个孩子就可能有一个存在抑郁症状。与7.4%的重度抑郁相伴的是,我国每年约有大约十万青少年死于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