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宇案,比猎奇式探案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恶化

2023-02-03
作者: 重楼 来源: 红歌会网

  今天,江西上饶高中生胡某宇失踪的案件随着新闻发布会公布的诸多细节,已经算是告一段落了。

  发布会信息简要概括如下:

  (1)自缢身亡,第一现场,脚尖斜向下;(2)两根鞋带系一起自缢,高帮回力鞋;(3)脏器无缺失;(4)未检出毒药、安眠药成分;(5)距离末次就餐四小时以上;(6)心理分析:性格内向温和,孤独,情绪难以宣泄;就读后成绩不佳,入睡困难等,有明显厌世表现;(7)失踪前20天内两度与家人多次通话,第一次其母、兄专程从外地赶回;(8)录音笔文件已恢复,录音内容不存在合成篡改等,录制了两段音频,清晰表达了自杀意愿。

  这三个多月来,在媒体和流量的加持下,出来了许许多多并没有任何证据的需要大量脑补的猜想,其“剧集”堪比侦探小说。近期青少年失踪案不止一例,但仅这一案件引发了强烈的全国反响,就连笔者过年回老家,聚会的时候,身边几个长辈打开抖音,内容全是关于此案的种种“阴谋论”的猜测。

  几个月来,吃流量吃“撑”的首推唯恐天下不乱的各大媒体,然后才是某些自媒体。

  说白了,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流量就是金钱,而且是以正义的名义,谁又能说得了什么呢?因此,今天连环失踪/杀人,明天活体取器官,后天录音笔品牌、鞋带、粮仓用不同内容反复炒。某些个人离谱也就罢了,就连正规媒体都是发一些模棱两可、前后打架的稿件,引得读者不断猜想,不断关注,由此媒体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吸食着当事人身上最后一滴的流量价值——对它们而言,这是一出流量的“盛宴”。

  (这个话题讲的是该品牌该系列录音笔内的内容如果被删除将无法被恢复,并不是一种已经发生的状态,它发布于录音笔发现并送去恢复数据的当口。类似的话题,全是媒体弄出来的)

  然而,胡谋宇离世的这场悲剧,抛开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阴谋论式围观甚至狂欢不论,仅仅聚焦在事件本身,最最需要关注的恰恰不是网友们在缺乏证据和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在媒体和自媒体引导下搞的福尔摩斯式的断案,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恶化。

  按照2021年3月1日中科院心理所发布的2020年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其中《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显示2020年轻度抑郁为17.2%,高出2009年0.4%,而重度抑郁则为7.4%。

  另外,抑郁的检出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0.9-12.5%。

  换句话说,我国大约有三千万未成年人存在行为障碍或受到情绪压力的困扰,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即每五个孩子就可能有一个存在抑郁症状。与7.4%的重度抑郁相伴的是,我国每年约有大约十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有经验的网友根据此前披露的各种信息推断出胡某宇大概率会找个无水的安静的角落自杀:简单而言,没带电话手表和钱,唯独带了录音笔,说白了就是不想被人很快找到,不想继续生活,又想最终被人找到并且还想留下一些东西;而他母亲一口咬定人已经遇害(而不是像其他家长那样谨慎的定性为“失踪”),要么是不靠谱的“阴谋论”为真,要么是她知道点什么,想借舆论帮她找孩子。

  在这种全网的关注和猎奇之下,所有细节被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三观基本稳定的成年人,一般而言,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说句难听的,哪怕阴谋论为真,也就是嘴上骂两句然后该996还996,该操心一家老乡还操心一家老小,生活还继续,过几天,就全忘了,新的热点来了,又去追逐新的热点去了。

  但是价值观未稳定的青少年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那些涉世未深又有自杀倾向的孩子们。对他们而言,成年人认为理所应当的全部细节披露,很有可能是一部模范“教程”。是的,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自杀自残,模仿都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足以在混沌的土壤中催熟一棵种子。在某些青少年哪里,还有一个心理需求——渴望获得关注。为了这种关注,或者说是想象中的“温暖”,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可能会做出许许多多的傻事。这种铺天盖地的舆论,各种离奇的猜想,在某些孩子那里,更像是魔鬼手中的果子,令人垂涎欲滴。

  万幸,这一次最后的信息公布,既澄清了事实,又没暴露出太多可值得模仿的细节。

  当然,公众监督是极为必要的,只是,在“破案”的时候,起码得讲一个事实和逻辑。加之,由于此案涉及到青少年的特殊性,更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

  当心理问题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痼疾之时,这个问题很难有解。

  在大的社会维度之下,人们日益成为“单向度的人”,并且社会中内卷/竞争/攀比的氛围早已经弥散到了中小学里面;在家庭的尺度中,家庭气氛诡异,家长固执、偏激,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当孩子面临逆境的时候,因为找不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与抓手,就很容易发生悲剧。

  社会的大环境的确很难改变,但是,小的环境并不是不能改变。比如,学校真正有效的心理咨询老师有吗(在以“分”为太阳的前提下,难)?再有,对许多父母而言,一是要学会与孩子的相处和沟通,二是心里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个普通人”,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而调整与孩子的相处。

  看看徐文兵老师的“药方”——“必须9点睡觉,考个三本就得,不行就考个中医大专”。

  如果家长有敏锐度,当问题出现萌芽的时候,除了调整自己降低期望学会相处、孩子心理咨询之外,也可以找医生看。当然,单纯用西医副作用会比较大,而有些病中医是有优势的。

  这些才是悲剧背后更值得关注的。

  否则,类似的悲剧还会一出接一出,只是没有流量,不为世人所知罢了。

  类似青少年心理健康这样的时代症候,要得到很好的解决,的确非常非常困难。

  但起码,从改变自己开始,进而改变身边的人,能做一点是一点,不是吗?

  【文/重楼,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针砭药石”,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