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苏|个体主义文化:美国形不成美利坚民族的根源
中国的56个民族能够团结成一个大家庭,统称中华民族。美国的民族也不少,但是不可能结合成美利坚民族。美国社会如一盘散沙,它的社会组织松散,人际关系清淡,种族、民族、阶级矛盾严重,是它的文化决定的。
从文化的类型来说,美国是个体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个体主义不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也不是罔顾他人的自我中心论。它在集体和社会背景中偏重个体的利益、责任和权利。与之对应的是国家和大众利益优先于个人的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是欧洲古代游牧和近代分封形成的意识形态,在殖民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得到强化。殖民者在北美洲的处女地上,建造了一个超级大国。创造这个人类奇迹的,不是一个团结奋斗的民族,而是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殖民者个体,各自创造自己的未来,人人书写自己的历史。这样的生产方式是培育个体主义文化的温床。
个体主义文化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小政府”。
美国建国时选择构造简单、权力有限的“小政府”管治模式,公民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又不必纳重税供养政府,一举两得。“小政府”的经济责任限定为制定游戏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不能干预微观层面的家庭或企业个体的事务。美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世界头号强国,进一步加深了国民对“小政府”的偏爱。联邦政府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国家,在国内没有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战略和建设计划的责任,不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表现负责。在宏观经济的管理方面,政府仅有财政(税收的支配)和金融(货币的供应)两个政策工具,旨在控制通货膨胀和保障社会就业。它们也能刺激经济,但作用有限。拜登在国情咨文报告中说到美国基础设施从世界第一下滑到第十三,芯片市场占有率从40%下降到10%,制造业空心化,供应链起点易位,没有人埋怨政府。人们不要求“小政府”有大作为。
个体主义文化在经济上的体现是自由经济。
自由经济是“小政府”的孪生兄弟。减少行政约束,放手让开拓者施展拳脚,极大地推动了殖民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者按市场规律自主经营,自由贸易,自由发展,自生自灭,造就了美国经济奇迹。美国人普遍认为,自由经济是美国成功的秘诀,政府的行政干预只会阻碍经济发展。
人类发展到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渐渐失去开顺风船的便利。殖民地纷纷独立,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不再是俎上现成的鱼肉;新兴国家的崛起蚕食了列强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及其红利。在剥夺他人越来越困难、对手地位越来越对等的情况下公平竞争,“小政府”和自由经济的先天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小政府”不阻碍经济自由发展,但没能力推动经济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