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金融开放过急过度的潜在危害及建议

2024-02-02 7123 1
作者: 田磊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是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环节,关键是要很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的要求。我们认为,“取消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和“大幅减少外资数量型准入门槛”,这两项措施存在诸多局限,属于金融低水平开放且过急过度的措施,既无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又会引入过高的金融风险,从国家金融安全考虑,应予以纠正。

  一、无法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

  脱实向虚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但这种现象却是金融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金融资本谋求更高收益的必然要求。西方国家一直走在金融化的快车道,金融资本越来越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反而形成了金融大量从实体经济吸血的发展逻辑,出现了金融利润远高于实体利润、实体企业金融化等怪象乱象。

  指望引进这样的金融资本来发展中国的经济,希望它们不去掠夺中国实体经济的利润,反而要为中国的实体经济服务,无异于指望黄鼠狼不去吃鸡,是不可能实现的。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开启了金融开放的浪潮后,本国经济发展直到今天不仅没有从中获得好处,反而深受其害。对这些案例加以分析,可以很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与本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历史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通过金融开放引进外资后,本国企业融资并未获得便利,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反而加剧。1964年后,大量美欧银行在拉美国家开设了分支机构,外资控制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并没有给拉美国家本土企业的融资带来更多便利。到1970年,仅美国第一国民城市银行这一家金融机构就在17个拉丁美洲国家开设了110家分行。但是,这些银行事实上只为西方国家在拉丁美洲的跨国企业服务:一方面跨国企业获得了巨额廉价融资,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因为缺乏资金而死亡,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贷款利率却往往高达50%。近些年来,拉美的本土企业为了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支持,仍然要以极高的利率来借贷。西方国家开设在拉美、非洲、西亚的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更高收益,极少为本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反而会借助经济动荡大肆收购本土企业的廉价优质资产。对于这种区别对待,推动金融开放的经济学家却声称这种不平等是完全公平的:“很显然,世界是不平等的。有人天生聪明,有人天生愚笨。有人生来是运动员,有人生来是残疾。”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其次,金融开放无法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到大量外资净流入。我国扩大金融开放的一个动机是扩大吸引外资投资的规模,历史上许多积极实施金融开放的发展中国家都有如此设想。20世纪60年代,巴西领导人认为金融开放将促使外国资本涌入巴西,推进其发展,为稳定其经济和金融做出贡献,因此大力推进金融开放。1967年,巴西已经拥有了超过了130家美国银行分行,但如此规模的外资金融机构却并没有吸引到巴西政府预期的外资净流入。原因之一是外资银行更多选择从本地民众手中吸收资金而不是直接从母国投资。在巴西的美国银行每年只投资到巴西几千万美元,但其在巴西吸收的存款额超过12亿美元。一些美国银行公开宣称,他们“最重要的目的是使这些国家的国内存款被成为各银行总行客户的跨国公司所利用”。据统计,美国企业为其在拉丁美洲保持正常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有95.7%来自拉丁美洲而非美国。原因之二在于外资金融机构输送回母国的利润远大于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指出,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美国金融机构在拉丁美洲的利润汇出部分是新投资的五倍。直到今天,拉美国家仍然面临类似困局,尽管通过超高利率吸引了外资流入,但一旦把新增外国债务增加、外汇储备减少等因素考虑进来,国际资本实际上还是净流出状态,且这种净流出在2000年以后还在直线增加。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