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虬:新质生产力和中性生产力的分水岭
随着两会的召开,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有些同志对这两个概念缺乏全面了解。如新民晚报发布的短视频中,一位“大咖”级的代表同志在解答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时,通俗解释为,一是新在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二是质优,高质量的生产力。基于科技创新为基础,依靠技术和人才。不知编辑取舍了哪些,但视频中的解释虽然说出了重要内容,却没有触及本质。只谈科技,不谈生产关系,成为长期以来在谈生产力时缺乏唯物史观指导的普遍认识。而习近平在这一问题上的最新阐述,把唯物史观具体化,实际上是引领解放思想,打破强大的思维定势。
2024年2月2日中央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总结提出: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是个变化中的概念。根据《人民网》“习近平讲话数据库”检索,最初出现,是2014年7月16日描述金砖国家关系。十九大对高质量发展提出六个方面,描述了增速放缓的对策。至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的上月讲话反映了实践的深入,有下述三个意义,事关重大的思想解放。
1、把在深化改革中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对二十大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贯彻,回答了我党自八大以来围绕生产力的长期争论。
2、以劳动组合为内涵,是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二十大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并列关系的深入解释,回应了历史上批评“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是“屁话”的激烈争论(《毛主席谈科学技术》)。
3、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劳动和科技的关系出发,就对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无法割舍的全要素生产率出发的、成为几十年来问题根源的“市场主导要素配置”注入了灵魂,是唯物史观的具体化,同时,提出了从理论上总结新质生产力的任务。笔者理解这是问题导向、理论指导、历史经验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当前经济的困难,来自于对发展观、生产力理论的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