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了毛泽东思想:把孩子当“投资品”,把病人当“摇钱树”!
如今的问题还是大得很,丝毫松劲不得。
1、教材问题
比如,毒教材荼毒青少年十余年,相关部门却不作为,当睁眼瞎,岂不发人深省?
根本原因是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是瞧不起(他人的)孩子,是慕强,是爱钱,是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
要知道,早在1953年,毛主席就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亲自部署教材编写工作。
当听说现在编教材的人只有30多个时,毛主席意味深长的说——这么重要的工作,30个编辑太少了,增加到300人也不算多!
毛主席口中“这么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写全国中小学教材。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知识分子十分稀缺,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都急需人才,但是毛主席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一点,也要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
毛主席让中组部选调大批知名学者和文教干部进京,数学有华罗庚,语文有吕叔湘,英语有许国璋,物理有严济慈,地理有竺可桢......
新中国最顶尖的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参与中小学教材编写,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们重视教育工作,重视青少年的成长,瞧得起他们,不忽视他们,把他们看得很重!而不是当成“消费者”,也不是当成“投资品“,更不是把他们当成“负担”,是真心实意把他们当成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培养的。
毛主席是发自内心地爱孩子们的,他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捌玖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多么朴素的话语,却是那么温暖而激励人心。
毛主席为什么理解青年、关爱青年?那是因为在旧时代,毛主席饱受老人的压迫之苦。他说:
“小的时候,很不欢喜老人,因为他们是会欺负青年人的,青年人谁没点错误呢?但是你错不得,他们对你是很凶的。一切事情,小孩子和青年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中国的青年人受封建家庭封建社会的苦太大了。”(1940年)
2、考试问题
教材的问题,我们在逐步解决,但这算不得什么成绩,而是在补漏,补烂,至于学生考试问题,是一点也没有解决。
现在的学生还是卷啊,卷得不得了,关键是卷进大学后,还找不到工作。
毛主席说,“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现在不还是这个状态吗?
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指挥棒不改,一切照旧。高考的本质是“竞争淘汰”,不是“培养孩子”,这套机制就有大问题,轻则学生毕业撕书,重则受不了跳楼,同学之间不是一种正常的互帮互助,而是排他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