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晨:缺乏主体论主体逻辑的革命和改革评判,都百无一用
最近看李陀《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和改革的复杂性》及其相关评论,感觉不太好,不太满意,也凑两句。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的理解评判都不是从当事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所具人的条件物的条件组织条件群众条件思考问题,或者换个我的说法,都不是从主体论主体逻辑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所以都不准确,甚至多有谬误。
比如李陀。
李陀始终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圭臬鄙视斯大林的实践,没有直言,但很明显也很不认同主席的实践。这样他就既不明白列宁提新经济政策时的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主客体条件,也不明白斯大林实践已经变化了的主要矛盾和同样已经变化了的解决矛盾的主客体条件,更不明白主席更完全不同的已经升级了的标高和达到标高的主客条件。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
列宁当事时人的主体条件,一个,领导层的思想是完全从马克思那里继承来的完全否定商品市场的思想,是这样一个思想条件,一个是军事共产主义强抢农民的粮食已经导致工农联盟的实际破裂,已经难以为继,即使难以为继了也还依然不能解决革命政权越来越严重的粮食危机,革命的秩序随时可能土崩瓦解。所以,列宁面对的是一个对革命生死攸关迫在眉睫的巨大矛盾,而历史留给它的组织条件和群众条件,又是在这个当眼儿最糟糕的那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采取迂回退却的办法。(这是问题的核心,至于列宁在新经济政策问题上有没有更多的考量并不重要。总是在特定的主体条件客体条件下考量的一些问题,在变化着的实践中哪有那么多普遍性。)
但斯大林的时候呢?通过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国家秩序已经基本稳定,但又面对着新的帝国主义战争形势的突飞猛进,他只有想自己的办法赶超帝国主义列强工业的发展步伐才可能赢得战争。那斯大林能用什么办法呢?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吗?那样,等战争来临,黄瓜菜都凉了战争所需要的装备工业都建立不了。用希特勒那种“国家社会主义”的办法吗?俄罗斯的旧时代还没有给斯大林留下哪怕一个真正的大型工业托拉斯,连几个像样的资本家都没留。那能怎么办呢?只有自己来。资本家有资本家的组织条件。共产党有共产党的组织条件。不管你能用什么样的组织条件什么样的组织办法把人组织起来,就能搞一切的事情,包括现代工业。如果我有共产党的组织条件,我为什么非要用资本家的组织条件?反过来讲,以斯大林当时的历史条件,如果当时采取慢慢发展资本家的组织条件——就如今天的补资本主义课实现工业化,等希特勒打过来了,苏联的黄瓜菜也一定凉了。当时的条件,只能用共产党的组织条件组织办法去组织工业完成这个工业化,才可以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立打败德国侵略者的工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