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潘晓来信】一名失业青年的牢骚
【编者按】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现在,我们离“潘晓来信”的讨论已经过去了40多年。今天的青年人,不也面对和潘晓一样的困惑吗?在潘晓来信所催生的个人主义浪潮中,青年人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呢?今天,也许我们需要一场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大讨论,需要一个新的“潘晓来信”。本公众号欢迎各位青年人向我们投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一起讨论当代青年人的困境与出路。投稿邮箱:xiaozhendushuhui@163.com
大家好,其实本来可以更早些见面的。在第一期征集的时候我就想投稿,但只写了一部分就陷于种种琐事,当然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拖延症,让这篇文字一直以半完工的状态躺在备忘录里,就不好意思再投递了。看到二次征集的时候很是欣喜,也给完成它提供了动力。
我今年28岁,在一线城市生活,成为产业后备军的一员已经半年多了。谈起失业的原因,一是因为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约(其实和被裁没什么两样);二是因为我个人不算核心岗位,基本处在部门边缘;最主要的还是行业发展遭遇瓶颈,面对来袭的寒意,企业 “壮士断腕”、“轻装上阵”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根据前司去年的财报数据计算,半年来员工数锐减4000多,接近6%,这还只是净流出的数额。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近来的烦恼主要也是由于失业,干脆直白点:没有收入所导致的。我曾经也想到过合同期满就走人的情况。对于雇佣劳动制度而言,失业是再平常不过的了,网上现身说法的案例也愈发多了起来。但在亲自走进那间会议室、领导敲响丧钟的一刻,心里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可能也是一种人生体验,一种劳动者在这个年代都可能遇到、也最为恐惧的体验。好在公司基本还是按规矩办事的,发了一笔不多不少的补偿,许多人都戏称它是“人生第一桶金”,这成为我无所事事到现在的重要物质保障。
但我也不是真的无所事事,只是没干“正事”。这半年多以来,我用“买断工龄”的钱四处游历,和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地方会面。在其中一些地方的感受尤为独特:在安源纪念馆前,“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让我恍惚间不知今夕是何年,即便穿越一个世纪,它仍有力地敲击着铁一样冰冷的现实,和打工人不甘的心。但是,当我看到丰沃草甸上悠闲吃草的牛马时,发现有的牛马,也完全无需累死累活犁地拉磨,常以牛马自比的打工人,似乎并不如这些牛马舒适自在——可能,牛马也分阶层。在韶山的大巴车上,导游一边讲着他从生到死的各种玄幻神话,一边兜售着镌刻他头像的“限定版”徽章,顿觉这偶像化和商品化的“两化”是对他一生所奋斗的事业的双重亵渎。在沪西工人半日学校陈列厅内,看见一百年前外资棉纺厂工上厕所时需“申请”的木牌,上面甚至注明了大便或是小便,联系到某些公司厕所里的计时器,觉得这时代是那么新,又那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