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看王慧玲,中产拜苟阿姨,富婆追曲曲:三大情感教主正在批量洗脑中国女性……
这几天,400万粉丝的抖音博主王慧玲忽然成了众矢之的。
博主们为她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说她言论极端,煽动性别对立;有的说她宛如再生父母,拯救了自我。
她出了一本《基层女性》的书,我看了下,书中言论还比较温和,主要是一些鼓励基层女性独立自强的话。
但她视频里的观点就显得较为偏激了,诸如:
“女人是浑身都是宝的母猪。”
“不要领证,不要靠近男人,不要跟男人结婚,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值得你走入婚姻。”
“不婚不育不恋爱,要恋爱就要找老外。”
“趁早跟糟糕的原生家庭断绝关系,这样才能专注地发展自己。”
这些话,正在被当代基层女性奉为“圣旨”。
简单说下王慧玲的故事:她出身于安徽大别山农村,9岁起开始照顾两个弟弟,做饭带娃;12岁时母亲外出打工,她一个人拉扯弟弟长大。
19岁,她拿着父亲给的240块钱“逃”到上海,在寒冬中挨家挨户卖袜子,被撞伤也要爬起来去打工。从月薪600到3000,十年的收入都贴补了家用,供弟弟读书。
当她说不要彩礼想结婚时,父亲却说“养头猪还能卖钱”。最讽刺的是:给弟弟买房时,父母眼都不眨就掏了几十万;她创业住院时,母亲借给她的两万块最后还要回去。
在这个有着家暴父亲、重男轻女母亲和靠姐姐供养的弟弟的家庭里,王慧玲目睹了太多人性的阴暗面,包括大伯母被家暴至抑郁,最后重担累死在田里。这样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她今天愤怒而极端的性格。
幸运的是,她在共同学习日语时认识了英国人Peter,两人结婚并共同创业,开了摄影公司。2020年,她开始创业做短视频,劝告农村出身且学历不高的女性不要因为压力而草率进入婚姻,一炮而红。
王慧玲和丈夫Peter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王慧玲的“流量密码”并非偶然。她的言论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巨大反响,恰恰是因为触及了基层女性的痛点。当她发现这种愤怒能获得共鸣时,言论便愈发偏激,形成了一个极端情绪的正反馈循环。
然而,王慧玲的根本问题在于过度泛化。她用“基层”这个宽泛的标签,试图笼统概括五亿农村、小镇女性的处境,用“断亲”“不婚”等一刀切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复杂的人生困境。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忽视了一个事实:基层的困境从来就不是性别专属。如果说基层女性面临“被父母吃、被老公吃、被孩子吃”(所谓“一女三吃”),那些在工地上、装修现场挥汗如雨的基层男性,何尝不是“被父母吃、被老婆吃、被孩子吃,还要被老板吃”(即“一男四吃”)?他们不仅要养家,还要承受老板的压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