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己在《哪吒2》中的角色很重要——评《哪吒2》之一
对于该片的解读,各路大V以及观众出现了较大分歧。有的人说这是一部民族主义的影片,主体突出的是反帝;有的人说,这是一部反映阶级斗争的影片,突出的是阶级反抗。
笔者至今也没有观看这部影片,仅看了一些影片片段,以及一些影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这点看,笔者没有资格发表影评。
1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我们在这部影片中的角色是什么?
一般来讲,读者、观众在欣赏一部作品时,包括小说、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绝大多数会将自己带入作品中的角色,而大多数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特别能引起自己共鸣的角色。而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引起共鸣的都是主角。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
看了《哪吒2》,很多人将自己代入到哪吒这个角色——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又是一个话题,笔者会就这个话题再写一篇文章);还有很多人将自己代入到申公豹的角色——没有背景,依靠自己奋斗,对申公豹的不择手段也很理解。
哪吒是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儿子,神话小说中是三太子;申公豹是元始天尊的弟子。
用豆包AI搜索:在《哪吒2》中,申公豹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背负家族期望考入昆仑山修炼,是寒门逆袭的代表。他的经历精准映射了当代职场中“小镇做题家”的生存困境,即努力与回报严重失衡,没有资源与人脉的普通人,即便付出百倍努力,仍难打破阶级固化。
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在《哪吒2》中的角色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大多数人代入的“哪吒”、“申公豹”等角色,真的是现实中的我们吗?
对于这个问题,100多年前,毛主席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了。
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传》都引述了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中毛主席的自述: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之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岳武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另外,总有一种感觉,有人试图利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来掩盖内部矛盾。
另外,总有一种感觉,有人试图利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来掩盖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