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蔓延到沦陷:小米SU7燃爆三命,雷军深夜承诺,人民日报发声..
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上撞向隔离带水泥桩,瞬间爆燃起火。车上三名年轻女孩——最大的21岁,最小的19岁——在烈火中丧生。
从事故现场照片看,车辆仅剩焦黑骨架,车头完全焚毁,车门紧闭,仿佛一座金属坟墓。
据家属描述,三人此行是为赴安徽参加考试,却以最惨烈的方式定格了人生。
一位自称遇难者母亲的网友在抖音控诉:“车门锁死,车外的人拼命砸窗,但火势太快了……我的女儿活活烧死在里面!”
更令人揪心的是,殡仪馆工作人员透露,前排两人遗体已“烧没了”,后排仅存部分残骸。
这场事故,撕开了智能汽车时代最血淋淋的伤口:当科技承诺的“安全”与资本追逐的“速度”碰撞时,谁该为生命买单?
雷军深夜承诺
4月1日晚,小米创始人雷军连发多条微博,称“心情沉重”,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
然而,这份迟来的声明未能平息质疑。
争议焦点一:事故车究竟在哪?
小米称“事故车未被拉回北京”,但截至4月2日,小米仍表示“未接触事故车辆”。而家属提供的照片显示,车辆残骸已被警方控制,但关键数据(如EDR行车记录)尚未公开。
网友质问:“车企连事故车都无法接触,如何自证清白?”
争议焦点二:车门为何打不开?
家属称车辆撞击后“车门自动锁死”,导致逃生失败。小米回应“无法分析车门状态”,但承认SU7的紧急呼叫系统(Ecall)在碰撞后2秒触发,4秒接通。
讽刺的是,系统能自动报警,却打不开一扇救命的门。
争议焦点三:辅助驾驶是否失灵?
根据小米公布的数据,事故前车辆处于NOA(自动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公里,检测到障碍物后减速至97公里/小时,随后驾驶员接管转向。
然而,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的设计缺陷被曝光:其作用范围仅限于车辆、行人、二轮车,对锥桶、水泥桩等静态障碍物无效。
这意味着,当道路施工改道时,系统可能“视而不见”。
人民日报评
4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智能汽车赛道不能只有速度与激情,更需敬畏生命。车企若将‘第一性原理’简化为‘销量第一’,便是对创新的亵渎。”
文章直指行业乱象: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将未成熟技术包装成“颠覆性创新”,而安全标准却滞后于商业野心。
舆论攻防战
事故发酵后,舆论场分裂为两大阵营:
1. 质疑派:
网友@科技真相帝:“小米SU7交付仅半年就出致命事故,雷军当初吹的‘安全标杆’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