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列毛创立发展的是——辩证唯物史观!
在马恩创立唯物史观之前,人们的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在马恩创立唯物史观之后,才有了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统一、机械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史观的对立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史观,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1]
从广义上说,辩证唯物史观是一个经过马恩列毛等伟大导师们不断发展完善的开放体系。
●马克思——创立的不是机械唯物史观,而是辩证唯物史观!
马恩创立唯物史观时,所面对的最大拦路虎是唯心史观,因此,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推翻“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基本原理,确立“社会存在(经济,生产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政治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但由于人们思维自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尤其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场”的强势存在,故当人们初步接受了“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理之后,便往往从原来的唯心史观极端跳到了机械唯物史观极端,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思想政治等上层建筑因素顶多只是发挥非决定性的“反作用”。这是“唯经济决定论”(经济宿命论,唯生产力论)的观念,属于认为社会只是在经济轨道上线性发展的机械唯物史观。它极大地消解着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那些根本歪曲马克思主义而又自诩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马恩曾多次说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之类的话。[2]
其实,马克思只是把经济因素作为基础性决定因素(第一性的,归根到底的,历史能动积累物化的),而不是当作唯一的决定因素;他当然还重视政治等统帅性决定因素(第二性的,现实能动的,发挥或正或反双向作用的);并且在著述中广泛地揭示了这两种辩证决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他说: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最后,消费的需求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3]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对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4]这段话的辩证含义应该是:经济因素基础性决定历史冲突;政治因素统帅性决定历史冲突(和经济因素)。
●恩格斯——捍卫和发展了辩证唯物史观,进一步揭示了经济和政治两种辩证决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