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雇佣兵闹剧的教训


  俄罗斯雇佣兵集团瓦格纳和政府军闹掰了。虽然以闹剧开场又以“喜剧”收场。但是以此为开端,“后普京时代”已经不远了。这件事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就在几天前还有人说中国也要搞这样的雇佣兵。其实,问题的要害是“谁来打仗”、“为谁打仗”的问题。2020年7月曾有三篇短文谈及此事,今天有必要稍作改动发出其中较长的两篇(第三篇很短,强调反对军队职业化,必须坚持人民战争)。

  《高山下的花环》在今天的警示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影片对我军政治工作的污蔑——虽然比起《白莲花》这样的电影要好得多,但影片中政治指导员赵蒙生、政治干事都是走后门、投机取巧,没有原则、唯命是从的形象,正面形象都是连长、副连长(炮排排长)、军长等“业务干部”。营教导员、团政委,更不用说师政委、军政委,在电影中则完全是空白。团政治部间接的出现了,也是作为负面形象——和平时期不提拔靳开来,战前才提拔;靳开来死后也没有得到应得的军功。砍甘蔗一段,更是把矛头隐约指向了作为我军根基和灵魂的政治基础。这还包括没有正确对待当年对越南反侵略斗争的援助等问题。至于借“小北京”牺牲来造谣军工产品质量从而映射攻击就更加令人不吃了。这显然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歪曲,是当时风气的反映,其危害已经证明是非常大的。因为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

  当前,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部电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打仗?与此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为谁打仗?这两个问题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其实是一个问题——当然是为当家做主的人打仗。如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那么他们的觉悟得到启发并自觉化,那自然就是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拿起武器捍卫、争取自己的利益。当然,至少到目前为止,这只是历史的特例。战争本来就是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而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压迫阶级总是要用各种办法(强迫的、欺骗的)让老百姓为他们卖命打仗。

  对于,人民共和国而言,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但《高山下的花环》说明,这却是客观存在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当然,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从“谁来打仗”这个角度提出的,从而间接的、非常隐晦的触及“为谁打仗”的问题。打仗不仅意味着死亡,还意味着忍受种种艰难困苦和负伤、残疾等严峻的考验,尤其是火器等武器的发展,使得这种考验更加残酷。这对任何人无疑都是最大也是最后的考验(当然,有人会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那是对于革命者的牺牲精神来说的,与这个问题本质上不同,没必要纠结)。换句话说,如果在和平时期某一社会群体没有从社会中得到普遍公认的东西——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那么,当战争来临时,你就决不能指望他们会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去赢得胜利。当然,可以强迫、欺骗,但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