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李讷
育英学校
李讷少年时代是进城后入校读书的,我正做这个班的班主任。
我原在建屏县下东峪小学任教时,虽与西柏坡近在咫尺,她留在毛主席身边,未来上学,故未见过面的。
学校迁进北京城以后,学生不分班级,也不分男女生,仍然全部住校。因为它基本上慢慢变成了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子弟小学,家长实在太忙,无暇顾及子女。
一天,李讷星期一返校,交老师一个纸包,似乎很珍贵,请代为保存。
这很有点稀罕。
当时,同学们陆陆续续返校,我正忙得不可开交,顺手把纸包放好,便让李讷回宿舍去了。
夜阑人静,开始处理一天班里的杂务,忽然想起李讷让保存的东西,就又取出在灯下拆开纸包来看,万没想到,竟是叠成方块的一幅墨宝,上书:
李讷儿: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泽东
这就是后来全国少年儿童代代传诵学习的,毛主席亲手书写的对新中国儿童、中国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关怀和教导。
当时,学校中央干部子弟较多,从来返校带回用的吃的东西,按校规都须交班主任代管,以免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所以,我看后也未多想,按李讷的请求,又替她保管起来了。
大约转年,学校不知怎么知道的,才从我那里取走,略去了李讷儿三字,镶上镜框,悬挂在校部大门口的墙上,以鼓励全校师生,快出多出人才。毛主席关心的不只是李讷,而是新中国的小主人,一代人。
不久,经过新闻媒介,很快传遍了全国。
李讷为什么直交班主任,不向学校说呢?老师们都知道,毛主席的心意,不愿大家知道她是主席的女儿,好与一般同学一样,免得受特殊照顾,形成特权思想。从李讷身上,也可看出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后代的重望。在李讷之后入校的娇娇(李敏,李讷的姐姐)也是一样的。
而后,周恩来总理也特别关照,不要用小轿车接送学生,各单位派个大轿车就行了。学校在扩建中,也逐渐相应招收了附近的工农子弟。
这些做法,中央领导同志既关心革命后代,又用心良苦,也是符合毛主席本意的。
李讷每周返校,与别的同学不同,从不由家里带任何东西。当时,就我记得的,除了这张条幅,还有一支用过的红蓝铅笔而已。
那是一次李讷返校,高高兴兴来见老师:
“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
我未加可否,只是平淡地笑笑。不想使她扫兴,但也不愿违犯校规。学校规定,老师一般不要接受学生礼物,更不要接受贵重的礼物。
“老师,这是我爸爸才从苏联带回来的呀,爸爸送给了我,我用过了很好使呢!送给您好吗?”
原来是支粗粗的六棱红蓝铅笔,上边写着俄文字母,是苏联造的,且已用过。我学俄文,的确喜欢,也就破例留下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