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期待有一天,能够在银幕上看到毛主席的“再生”!
01
现在,人们喜欢谈论中国形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毛泽东主席的形象,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形象!
毛泽东主席是世界级的伟人,他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界对自己的领袖和伟人——主要是毛泽东主席——的形象塑造都太不成功了。
这是中国电影界的耻辱。
这张《建国大业》的剧照,不经意中透出了刻意的安排,折射了自由主义对历史的颠覆:蒋介石和毛泽东具有相同的历史地位,孙中山则高于一切。
02
毛主席的银幕形象不成功,原因何在?
就大的方面说,和八十年代以来只能谈论“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恶劣气氛有关。
如同一位著名主持人酒后段子所折射的心理那样,文艺界充溢着一种轻薄的、自以为聪明的、自鸣得意的感觉。
对这位带领中华民族走出近代陷阱的伟人缺乏起码的尊重和感情,这当然不利于塑造厚重感人的领袖形象。
更可气的,有些主创人员,还要借银幕上伟人之口,讲出对他的诋毁。比如《建国大业》就让领袖们自己说出,“我们不懂经济,要靠资本家”之类的话。
有了这种近乎恶搞的心态,领袖的银幕形象怎么会好?
就小的方面来说,失败的原因在于,主创人员始终不能真正抓住伟人的特点——既伟大又单纯。从伟大的一面来说,他们能够扭转乾坤,改天换地,就单纯的一面而言,他们又心地明亮,往往像个孩子。
银幕中的伟人,如果只有伟大,观众就会觉得无法理解,不够可信。如果只有单纯,观众又无法理解他何以能够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所以必须是伟大和单纯的结合,通过他的单纯,来表现他的伟大。
03
给几代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中,苏联人民艺术家史楚金塑造的列宁形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既有政治家的敏感和坚定性,又富有人情味、幽默感和孩子一般的朴实无华,至今还没有一个演员可以超越。
史楚金曾经为如何塑造列宁的形象而深感苦恼。
直到有一天,他在观看列宁参加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的纪录片时,发现列宁竟然坐在通向讲台的阶梯上写字,史楚金有了顿悟的感觉。
他写到:
有谁在开会时会坐在通向讲台的阶梯上写字呢?你能否设想,会有哪一位部长或者甚至一般的某单位的主任能在开会的大厅里坐在通向舞台的阶梯上呢?可列宁在共产国际代表会上就曾这样坐着!这不是无稽之谈。这已由电影摄影机拍下来,记录在电影胶片上了!
那应该怎样演列宁呢?应当考虑到,他正是这样行动的,他正是能这样坐着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