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这次到韶山,是凭吊之旅、寻根之旅和汇报之旅
今天,我们相聚在韶山,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从素不相识到亲如家人,这都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毛主席。我相信各位跟我一样,心情都很激动。刚才,余义伟先生的致辞已经把这种心情表达的很充分。这里,我想跟大家讲讲我几次到韶山的经历。
我不知道各位都是第几次到韶山,在座的有不少年轻的同志和大学生,我从参会人员名册上看到最小的才十九岁,这些青年可能是第一次到韶山,年长的同志可能就不只是第一次,比如我就是第三次来韶山了。
我是60年代出生的,已进入花甲之年。在座的还有不少同志是50年代生人。总的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青少年时代对人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以及人格的塑造在青少年时期就基本上形成了,所以我们这代人对毛泽东时代以及毛主席,始终怀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很难理解的。
正是由于对毛主席的这种感情,韶山在我们心中也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韶山不仅是毛主席的故乡,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是中国乃至世界革命的圣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韶山和井冈山、延安一起被称为三大革命圣地,从全国以及世界各地来韶山朝圣的革命群众不计其数,文化大革命期间,韶山更是成为了红卫兵串联的首选之地。那毛泽东时代,歌颂和描写韶山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最有影响的如歌曲《火车向着韶山跑》,散文《韶山的节日》、《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节日》的作者是创作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的著名作家周立波。此外,著名画家李可染、傳抱石、关山月、吴冠中、黄永玉等也都创作过以韶山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其中如黄永玉的《毛主席的故乡韶山》,现在在市场上的价格高达数千万元,其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这代人对韶山的特殊感情,与这些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这种影响到八十年代初就戛然而止了。八十年代,是非毛化最严重最猖狂的时期,随着文化大革命被全盘否定,伤痕文学的盛行,毛泽东时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前三十年”)和毛主席本人成为了右派精英们集中攻击和诬蔑的重点目标。在许多文人笔下,毛时代比解放前的旧中国还要黑暗贫穷,毛主席比封建皇帝还要昏康无道。所谓“饿死三千万”的谎言就是在那一时期出笼并流布到全世界的。右派文人们一边想方设法贬损毛主席,一边企图制造出新的“偶像”来取代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例如他们把周恩来塑造成了政治和道德上的完人,一提起他就是“敬爱的周总理”,以至敬爱一词仿佛特指周恩来。而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敬爱”这个词是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专称,如“敬爱的毛主席,心中的红太阳”,“英明的统帅,伟大的领袖,敬爱的毛主席”等等。精英们一面宣称反对个人崇拜,一面制造他们自己的偶像,他们就是这样通过贬低毛主席进而达到篡改历史的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