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倍思亲,更加想念毛主席
又到中秋,花好月圆倍思亲,故而更怨离别。
1976年9月8日正好是中秋节,是毛主席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农历八月十六(九月九日)零时十分老人家与世长辞。1975年国庆那天,他对工作人员讲:“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是最后一个‘十一’了”。
毛主席的最后一个中秋节是躺在病床上度过的。那种矢志不渝的风范,那种生命不息的精神,令江河呜咽、高山仰止。他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奇迹般地和他的人民过完了最后一个中秋。饱含着他老人家对祖国的不舍和对人民无尽的牵挂。哪怕是生命的尽头,也不愿打扰这团圆的节日!直教人热泪盈眶,仰天长流!!
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加想念毛主席。
毛主席是才华横溢、卓尔不群的超一流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可谓巍巍泰山,雄视古今。毛主席的诗词作品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他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用作品梳理了中国古代诗词这条精神长河。
在中秋节之际,属名“中国人”的微友给我发来一首诗,我稍作修改,以示缅怀毛主席:
举头遥望凝高空,明月暗淡由无衷。
本是佳节多相聚,而今逍遁人海中。
忆往昔日中秋节,各显芬芳奋峥嵘。
独居异乡思美酒,身向寰宇心向东。
在毛主席的世界里,中秋节只是一个概念。毛主席自青年时代投入到解救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妻离子散,就鲜少与家人团聚。国将不国,何以为家?而他的家人多为烈士。
1947年中秋,毛主席写下的一首诗:
五律·喜闻捷报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当时的情况是:1947年初国共内战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处于被动状态,敌强我弱。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全国的战事已经扭转,各大战场的人民解放军相机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中秋节之夜,毛主席漫步于神泉堡附近的黄河边,回想起战局的重大变化,想起当年撤出延安的第一仗青化砭战役的胜利,以及人民解放军所取得的养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等节节胜利,想到人民解放军对西北战场主动权的完全控制,毛主席不禁思绪万千,逸光遄飞,诗兴大发,挥毫赋诗《喜闻捷报》。
全诗遣词造句通俗清新,写景抒情错落有致、起伏迭宕,于平淡中见雄奇,于温婉中见豪放。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是毛主席的心声,也写出了广大战士征战的疾苦和怀土思亲之情。而广大人民此时真正翘望的不是中秋明月,而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佳音。可以告慰江东父老的是,“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