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即兴发言为何能成为不朽经典?

2024-09-06
作者: 方艾、蒋国栋 来源: 党史博采

  1944年,张思德在挖窑烧炭时突遇坍塌事故,为救战友而壮烈牺牲,年仅29岁。毛泽东专门指示要给张思德同志举办追悼会,并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会上,他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高度评价了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张思德在他短暂的11年革命生涯中,打过仗,负过伤;开过荒,烧过炭,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从战士到班长,又从班长到战士,任劳任怨,性情坚韧,处处关心他人重过关心自己,在普通岗位上铸就出伟大精神,无愧于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英雄。

  苦难童年 坚韧品格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在四川仪陇六合乡韩家湾的一户贫苦佃农家庭中,他的幼年生活是在“苦水”中煎熬过来的,充满着苦难和曲折。张思德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劳累过度加上长期挨饿染上了重病,完全没有奶水哺育孩子,只得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上西家讨来谷米,熬成糊糊喂孩子。在张思德七个月大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病逝了。张思德的大哥为地主干活劳累而死在田间,二哥沿街乞讨饿死在街头。生父张行品无力抚养张思德,于是将张思德交给张思德叔叔张行忠和婶婶刘光友抚养。

  养父母的家庭也非常艰苦,养父张行忠给地主扛活累坏了身子,常常吐血,却不得不为了养家跑到几百里外的地方给富人担烧炭;养母刘光友每天把幼小的张思德和女儿张桂香放在背篓里,背着他们起早贪黑地去地里干活。即便养父母终日辛苦,也很难让家人吃上一顿饱饭,但养父母为人忠厚善良,对同样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充满同情心和怜悯心,与邻里关系十分和睦,每当养母抱着张思德挨家挨户讨奶时,总能得到帮助。在张思德会记事时,养母刘光友就反复叮嘱张思德不要忘记他人的恩德,长大后一定要为大家做事。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思德从小就非常懂事,总是尽可能地帮大人干活,为父母分忧。到了11岁的时候,张思德已经是乡里做农活的一把好手。虽然张思德深知家庭的艰难,但他心中仍然非常渴望上学。为了满足他的愿望,养父母卖了家里的猪换了点钱,送张思德到桃子垭塾师高惠清先生那里读书。高惠清先生十分热心,除教读书认字外,还给张思德和同学们讲历史故事。张思德学习非常认真,可是那年正逢荒年,地主加租,家里生活愈发困难,甚至柴米无继,于是张思德只在私塾读了几个月的书,就不得不中途辍学,之后也没有再上过一天学。但是这段短暂的学习经历,让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许多英雄人物在张思德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生活的艰难磨砺出张思德坚韧的性格,激发出他不甘受到压迫的反抗意愿和力量,他从不服输,只要发现富人家的孩子欺负穷人家的孩子,他一定会去帮忙,直到打赢为止。在张思德14岁的时候,他为了保护自己家的水田,同地主范有万坚决地作斗争。然而在地主愈发狠厉的逼迫下,张思德家中值钱的东西全被地主抢走,水田也被收回,于是张思德全家无法继续在韩家湾生存。在张思德15岁的时候,他们全家被迫搬到离韩家湾二十里地的六合场谋生。到了六合场不久,一身伤病的养父张行忠抱憾离世。六合场的地主和韩家湾的地主一样狠心,佃户的处境都十分悲惨,热心肠的张思德总是会想办法帮助身边急需帮助的人。六合场的穷苦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他们曾自发组织起来抗捐、抗税和抗壮丁,可惜由于力量差距悬殊,每次抗争都以失败告终。社会的黑暗,坚定了张思德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69年,张思德的养母刘光友来警卫1师看望张思德生前的领导和战友们。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翻过大巴山,攻占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在红军的帮助下,六合乡里建立了六合乡苏维埃政权。张思德因为能吃苦耐劳,革命态度坚决,被任命为少先队队长。在张思德担任少先队队长的这段时间,他向红军同志学到了一些革命道理,革命的真理浇灌在他的心田。不久,年仅18岁、满怀革命热忱的张思德告别家人,在乡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革命历练 思想蜕变

  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张思德的革命道路就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他始终在革命中不断地成长与自我完善。张思德加入革命队伍后不久,不幸再次降临在他的家庭中。在红军离开六合场后不久,六合场再次陷入到白色恐怖之中,在反动军队的打击报复下,张思德的生父张行品被杀害,养母被打伤,病饿交加的妹妹也被活活逼死。得知这一切后,张思德悲愤交加,当即就想返回家乡报仇雪恨。指导员在了解这一切后,站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角度与张思德促膝长谈,让他深刻地明白了小家庭的仇大不过千家万户的仇,他应当把解放中国人民的事业置于首位,要为了解放无数苦难中的中国人民而战斗。从此,张思德舍弃私利,作战更加勇敢,工作也更加积极。经过一段时间的集训后,张思德被编入县独立团,同时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1月上旬,国民党地方武装大举进攻苏区,于是在编入独立团的第三天,张思德就参加了战斗。在战斗中,张思德用手中步枪干掉了敌人的机枪手,第一次受到了立功嘉奖。随后,张思德加入了尖刀班,经常接受侦察敌情的任务。在一次任务中,他为了保护情报,在臭水沟里躺了整整一夜。到后半夜的时候他的衣服都结成了冰疙瘩,张思德咬牙坚持了下来,最终安全地完成了任务。由于张思德表现优异,又爱好学习,上级为了培养他,将他送到列宁模范学校去学习。张思德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习非常认真,刻苦钻研,有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老师,也热心帮助他人,多次得到校领导的表扬。当时,学习条件很有限,为了能够好好学习,张思德就尽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没有本子就去收集旧书本,没有笔就用茅草做笔,没有墨就用石灰调墨。在他的带动下,战友们都积极地学习起来。在列宁模范学校,张思德不仅学习到了文化知识,还接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育,让他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并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决定强渡嘉陵江西进。时年20岁的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战斗中,张思德始终不畏牺牲,冲锋在前,多次获得嘉奖。有一次,张思德冲进敌军阵营,在敌人换弹匣的瞬间拿下敌人并缴获了一挺机枪,连长当即就宣布让张思德保管这挺机枪,此后张思德就一直背着这挺机枪参加战斗。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在达维桥胜利会师。张思德所在部队继续执行任务,未能亲临会师现场,不久后,张思德随所在部队来到丹巴黑水河。黑水河并不宽,但两岸陡峭水流湍急,而且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根久未使用的、高悬在两岸间的细长溜索,溜索上也早就没有竹筐了,没有人能保证安全过溜索。在这时候,张思德站了出来,未等连长同意就已经把绳索拴在溜索上挂竹筐的滑轮上。因不久前张思德负伤刚好,战友们都纷纷来抢着完成这个任务。张思德却拦住大家,坚定地说:“争啥子哟,我们都要过去嘛!”话还没说完就用绳子拴好自己,猛地滑了出去,为了保证之后使用溜索的战友们的安全,张思德一段段地慢慢检查溜索,到了河心上空,他甚至不顾危险用力摇晃溜索并向战友们大声呼喊以确保绳索的安全性。随后,部队战士们都顺利地渡过了黑水河,在毛儿盖一带集结。

  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兵分两路,从毛儿盖地区继续北上,开始向大草地进军。大草地的环境极端恶劣,时风时雨,有时还会下暴雪和冰雹,地面上河沟交错、水草纵横且泥泞潮湿,走在草地上非常容易陷入泥潭而拔不出腿。虽然缺衣少食条件艰苦,张思德和战友们始终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在草地上奋力跋涉。可是走到草地中心时,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却大搞分裂活动,拒绝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反对北上、坚持南下。张国焘错误的战略方针,给红四方面军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惨重损失,许多优秀的红军战士倒在了辗转跋涉中。到1936年4月,部队减员一半以上。之后,党中央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活动,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二方面军会师,重新北上。张思德在战斗中多次负伤,他面颊凹陷、两脚被草地腐臭的泥水泡得红肿,身体非常虚弱,但每当有任务,他总是精神抖擞,拔腿就开始工作。张思德作为班长,事事争先,主动承担任务,给其他战友减少体力消耗,副班长每次劝他注意休息,都被他笑着拒绝了。

  红军过草地,就怕没粮吃。因为粮食紧张,每到吃饭的时候,张思德就悄悄躲开或者去捡柴火,自己去捡一些野菜吃,想省出一些口粮留给战友们。在红军战士们带的干粮都吃完后,首长杀了战马,战士们解下皮带背带煮了吃,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可是草地上毒草遍生,分辨出其中能吃的野菜并不容易,时常有战士因以野菜充饥而中毒。张思德虽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积极响应“尝百草”的活动,尝野草总是抢在前头,他宁可自己被毒倒,也不要让战友们误食野草而发生危险。有一天中午,部队在一片水草丰茂的沼泽旁休息,张思德与一名小战士到附近找野菜,小战士发现了野萝卜,摘了就要往嘴里送,张思德见状赶紧抢过来自己先试,不一会儿张思德头昏脑胀吐出清水来,他向小战士说:“这种萝卜有毒,千万不要吃,赶紧挑出来扔掉,马上告诉大家不要吃。”然后就失去了知觉。小战士急忙赶到卫生队取来解毒的药物给张思德服下,过了好一阵,他才苏醒过来。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野萝卜有毒,快告诉其他同志”。

  在饥寒交迫中,张思德所在部队终于走出草地,继续往前走,来到葛曲河边。葛曲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支流,由雪山峰顶的积雪融化而成。葛曲河的河面很宽,水势湍急,河水冰冷刺骨,看不出深浅。为了渡河,张思德领着几个水性好的战士挽着臂膀站在水中,保护着战友们分批渡河。上岸后,正准备拧干衣服继续前进的时候,他们身后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是总部医院的几个女战士过河不小心被河水冲倒了。她们在水中挣扎着,身上的药包也掉落在河中。见此情景,张思德与几位战友立即跳到激流中,拦住了被水流冲倒的女战女,并把她们一个个背上岸。上岸后,有一名女同志因呛水而昏迷,张思德急忙取出背包里的一块盐巴,烧了碗盐水给那女战士喝了,女战士清醒后,张思德又一再鼓励她:“加劲走吧,马上就走出草地了!”张思德总是这样,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生的希望带给他人。

  哪里需要 就到哪里

  到达陕北后,张思德由于负过三次伤,没有得到很好治疗,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但是他仍旧带病工作和训练。领导对张思德十分关心,于1937年将张思德送去荣誉军人学校去疗养。在荣誉军人学校里,张思德不仅自己积极配合治疗,还不时地鼓励和帮助战友,每天都主动去打扫卫生,给病号端水、送饭、洗衣,他能做的样样都做,过得比医务人员还要忙碌。在疗养的同时,张思德也不忘学习。他通过学习,对党组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懂得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理解了党的崇高目标和各个时期具体革命目标的意义,明白了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锤炼共产党员无私、忠诚、担当的品质,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断斗争。张思德在思想上不断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他主动找党支部书记汇报思想,并向组织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在党组织的栽培下,1937年10月,22岁的张思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张思德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他也在成长中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1938年春,张思德离开了荣誉军人学校,由于他身体尚未痊愈,被调离野战部队,调任到八路军云阳留守处警卫连,担任一排三班副班长。张思德曾多次向组织提出伤好后要回到抗战前线去战斗,但当他接到任务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只要是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他总是无条件的接受,哪里需要他,他就会到哪里去。八路军云阳留守处成立之时,正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期,国民党政府每个月都会给每个战士发放一块银元的津贴,但战士们的生活没有保障,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脚趾常常露在外面,生活状况仍然还是十分艰难困苦。张思德从来不乱花钱,每次领了津贴后都会积攒起来。他有个小包裹被战友们称作“百宝箱”,每到假日他就会去买一些碎布头和麻绳,放在“百宝箱”里。一旦战友们有需要,张思德就会从“百宝箱”取出碎布头或麻绳帮战友们缝补衣袜。张思德时时刻刻想着集体,不仅乐于帮助身边的战友,他对贫困的劳动人民也有着特别的感情,每每遇到流浪街头的穷苦人他都会倾囊相助,他的一言一行温暖着身边的战友们,也激励着大家都以更积极的心态投身到革命中去。

  张思德在烧炭劳动中。

  1940年7月,张思德调到中央警卫营,因为他有丰富的烧炭经验,于是组织安排他带领一个班到延安南边的深山老林里烧炭。烧炭又脏又累,还是一门技术活,张思德带领着全班战士克服一切困难,用心钻研烧炭技术,硬是把一座窑的烧炭周期由十天缩短到七天。之后几年,张思德几乎每年都要执行烧炭的任务,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为了克服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侵袭造成的物质困难,张思德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南泥湾开展开荒活动。在开荒的这段日子里,张思德不仅要完成开荒的任务,还要执行送信等其他任务,十分辛苦。1942年10月,根据“精兵简政”的政策,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并为中央警卫团,根据组织安排,张思德由班长改为一名普通战士。但他毫无怨言,并向首长保证,服从组织安排,一定当好一名战士。1943年4月,张思德调到中央警卫团直属警卫队,开始为毛泽东站岗。张思德将对党组织的热爱全部倾注在工作中,他守职尽责,头脑机敏,把后勤工作做得十分仔细,毛泽东非常喜欢这个吃苦耐劳、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战士。

  张思德参加革命这十一年,打过仗,负过伤,开过荒,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又从班长到战士,他任劳任怨,性情坚韧,处处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他关心战友、帮助战友、帮助平民百姓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张思德将每一项细小的工作都与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为人民服务是他一切行动的准则。

  平凡岗位 精神伟大

  1944年,张思德响应组织号召前往安塞县石峡峪庄开荒种地。开荒生产中,哪里最苦他就到哪里去,每天都早出晚归。几个月以后,天气渐冷,农场决定由张思德负责烧炭任务。为了抢时间多烧炭,张思德与战友们商量后,决定进山多挖几个新窑。

  1944年9月5日,天空下着毛毛雨,张思德带着小白等八名战士,分为三个小组到山林中挖窑。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起干,正当他们在窑洞里专注干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窑洞的窑顶突然出现了崩塌,在生死关头,张思德眼疾手快猛地把战士小白推出了窑洞,自己却被深深地埋在了窑里……张思德就这样壮烈牺牲了,年仅29岁。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他平凡而感人的事迹随之传开,大家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同志而难过不已。毛泽东听到这一噩耗,心情非常沉痛,在详细了解到情况后,毛泽东当即作了三点指示:“第一,给张思德同志身上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口好的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什么时间开告诉我,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1944年9月8日下午2点,张思德追悼大会在延安凤凰山下的枣园后院举行。追悼会的会场布置得简朴而肃穆。祭台正上方悬挂着“沉痛追悼张思德同志”的黑布横幅,台正中悬挂着党旗,党旗下是张思德的遗像,遗像旁边挂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祭台四周摆满了用山花扎成的花圈。

  1944年9月21日,《为人民服务》在《解放日报》发表,同时还刊载了追悼会和毛泽东讲话情况及张思德同志的生平事迹。

  毛泽东在追悼大会上亲手献上花圈,并作了即兴发言。这篇演讲稿后来经过毛泽东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为人民服务》。文中,毛泽东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出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追悼会后,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这次追悼会的消息,后又全文刊载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此,张思德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感召着全国各个解放战场。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张思德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战友的安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重读张思德的光辉事迹,不仅要敬仰他,更要汲取他身上所彰显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个张思德这样普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不怕流血牺牲,敢于担当重任,在各个平凡的岗位上艰苦奋斗,才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伟业。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存世间,启迪后人。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