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节北平解放,为何毛主席一定要入城仪式走过这条胡同?
来源:微信公众号“钧正平工作室”(ID:jzpgzs)
1
1949年1月31日,正月初三,此时的北平正值春晖。
这天,对于这个古城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天。
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迈着整齐的步伐,跨进北平巍峨的城门,正式接管防务工作。
这意味着,这座城市宣告和平解放。经历过封建奴役、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国民党压迫的北平人民,终于告别过去的阴霾日子,翻身当家做主人。
欢天喜地的情绪洋溢在北平上空。举办一场庄严盛大的入城仪式,是民心所向、民意所请,更是民族所愿。
为了让老百姓过好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解放军将入城仪式定在两天后。
2月3日上午,解放军兵分两路,分别从永定门和西直门进入北平城,然后在正阳门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
与此同时,毛主席特别强调,解放军入城必须经过东交民巷,要走出气势,走出军威。
熟悉这条胡同的人都知道,从地理位置上看,东交民巷并不是入城的必经之地。那么毛主席为何如此重视这条街道,要求部队入城必须从这里经过?
2
这就不得不再次揭开历史的疮疤。
东交民巷全长1500多米,但就是这短短的1500多米记录着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屈辱历史。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就被迫接受了将东交民巷作为列强使馆区的强制要求,规定这一带不允许做其他用途,只能给列强使用。
而到了1901年,由于八国联军侵华的进一步肆虐,清政府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各国在此修兵营、造碉堡、设银行、建警署,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在中国的“巢穴”。中国人民再也不能自由进出自己的土地。
1912年,随着清朝的灭亡,东交民巷也没能改变以往的处境,而且成为越来越多卖国求荣、投敌叛变者的避难港,让人痛心疾首。
可以说,几十年间各种政治势力纷纷登场,但他们奉行的都是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东交民巷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反动势力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累累罪行,罄竹难书。既然这个疮疤,软弱腐朽的清政府清理不了,无能妥协的国民党反动派也不敢触碰,那就由中国共产党来清除。正如毛主席所说,东交民巷是长在中国人脸上的一个疮,是到了根治的时候了。
因此,当北平解放时,毛主席要求入城仪式路线必须经过东交民巷,这是给帝国主义反动势力一个强有力的震慑,也是向全世界宣告:在中国人的地盘上,中国人说了算。曾经这条胡同,有几千步的路途可走,却容不下中国人民的脚印;现在这条胡同,重新回到中国人民的脚下,当然容不下任何侵略者的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