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先生:为什么毛泽东年轻时思想深度就能远高于常人?
为什么年轻时的毛泽东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1
1936年,历经千难万险,一个美国记者终于达到了陕北。
这里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陌生而又新奇的。
这个记者的名字叫斯诺,他在这里,广泛地参与和观察着红军们的生活。并将所见所闻最终写成了一本很有名的书,《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
在这本书里,他写道:革命运动要求它的领袖能够比旁人早一点看到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在这方面毛泽东很成功,所以他的追随者对他的判断力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基于此,他对毛泽东作出了“窑洞里的预言家”的著名评价。
约翰·S·谢伟思,是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的观察组成员。
在与毛泽东等人经历了3个多月的深入接触后,他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而成为公认的领袖?
最后,他的结论是:目光远大。
毛泽东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的思考总是很超前,更重要的是,他想的往往总是对的。
翻阅《毛泽东传》,你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在长征之前,有两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反对”、“不同意”,而前面往往还跟着三个字“毛泽东”。
那时的他经常一开会就开群嘲:你们说的都不对,下面听我说blabla……
瞿秋白曾经评价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
其实,革命时期,大家的想法都很简单:你说得对,我们就跟你走。
而毛泽东,就总能在面对很多重大关头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思考,为大家指出正确的路;或者在跟着其他人走错了路,受到挫折时,回头发现还是毛泽东说的对。
毛主席是理论上的领袖,每当中国革命面临关键时刻,他就发表重要文章,给革命确定方向。——福原亨一
这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当年毛泽东思考的问题可不是什么“明天股票是涨还是跌”“这期双色球篮球号码是单数还是双数”之类的事儿,说对了也就说对了,说错了也无所谓。
他所思考的都是红军往哪里走、中国将何去何从之类事关党和国家生死的终极命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总能思考出对的道路和策略,作出精准的判断,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能力!
更重要的,他是如何拥有这种思考能力的?
2
20多岁,对大部分人而言还没有真正经历什么生活的磨难,还在享受大学闲暇的时光,偶尔迷茫、忧愁一把。
如果多去看看青年时期毛泽东的传记,你会发现彼时彼刻的他,其实和现在的年轻人并无两样,充满理想,却又十分迷茫。
1912年,快20岁的毛泽东还在读中学,他做了一个后来很多成功人士在读书时都会做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