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平:毛泽东江西七年的文化形态、精神气象和历史意义
一、毛泽东江西七年的历史分期
毛泽东江西七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走上井冈山(1927年9月9日至9月29日)。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10天后,9月19日,起义部队到达文家市。毛泽东在里仁学堂召开前委扩大会,做出了起义部队先“向萍乡退却”的正确决定。26日攻克莲花县城,毛泽东在莲花宾兴馆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引兵井冈”。29日,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永新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第二阶段:井冈山斗争时期(1927年9月29日至1929年初)。经过三湾改编,起义部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革命事业暂时转危为安。但10月下旬,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大汾遭到肖家璧所率地主武装“靖卫团”的伏击后,经过艰苦斗争,毛泽东率部先后在茶陵(1927年11月28日)、遂川(1928年1月24日)、宁冈(1928年2月21日)三县建立红色政权,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形成。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民起义军1万余人上井冈山,朱毛在宁冈会师,组建“红四军”。红军实力大增,6月取得“龙源口大捷”,工农武装割据的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1928年8月,红28团、29团冒进湘南,遭受损失很大的“八月失败”,28团团长王尔琢牺牲。与此同时,井冈山留守红军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2月,彭德怀、滕代远等率平江起义后组成的红五军700余人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此时正值严冬,敌人又开始第三次“会剿”,红军面临巨大困难和严重危险。于是,1929年1月4日召开的“柏露会议”做出决定,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下山,彭德怀等率红五军等部留守井冈山继续斗争。
第三阶段: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的过渡时期(1929年初至1930年初)。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山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2月1日,红军暂时摆脱追兵,来到寻乌圳下村,休整一天,又身陷险地,伤亡惨重。随后,在瑞金附近的大柏地打了大胜仗,这才改变了下山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2月17日,毛泽东率领红军抵达吉安东固,红军得到补充和休整,然后经广昌、石城等地转战福建长汀。对此,史沫特莱曾描绘道:“一九二九年华南早春时分,集结在东固山区的这支小小的‘穷人队伍’——农民就是这样称呼红军的——看起来根本就不象一支军队;但它就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的萌芽,二十年后它踏遍了全中国,震撼了全世界。”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军回师江西,攻占瑞金、于都、宁都、兴国等县城。12月召开“古田会议”,解决了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工作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对加强党和红军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1930年2月,对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袁文才、王佐被错杀,井冈山根据地彻底失守。至此,井冈山根据地共坚守了2年5个月。这期间胜利与失败交替,但广大党员和军民始终初心不忘,信仰不丢,信心不灭。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