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深的脚印
作为历史巨人的毛泽东,一辈子几乎走遍了华夏的每一个地方。他的脚印几乎无处不在,要问他最深的脚印在哪里?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作为一名资深历史爱好者,我认为毛泽东把最深的脚印留在了井冈山。我本人有幸去过几次井冈山,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从游客视角看,井冈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游览之地,天然的氧吧,夏季凉爽宜人。最让人难忘的是食材新鲜,胜过我去过的任何一个大中城市。
从游学视角看,那里是研究红色文化最好的地方之一。
从寻求精神坐标的角度看,则是另外一幅图景……
01一段往事
1965年夏,72岁的毛泽东决定做他后半生最重要的那件事之前,回了一趟井冈山。他当时很动情地对身边人说,“我老了,经常梦到井冈山。很想去看看……”
毛泽东在井冈山住了7天,从5月22日住到29日。在外人看来,可能认为他只是去井冈山休闲一下、顺便写两首诗,或者是年老了回顾一番峥嵘岁月。
实际上毛泽东的心情并不轻松。他在井冈山说了这样一段沉重且意义深远的话,“为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几岁呀!没有过去井冈山的艰难斗争,就不会有今天。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三十多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我相信,井冈山将来还会变得更好更神气。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井冈山的精神不能丢了……”
——这段话如果出现在别处,可能也显得稀松平常。但是由1965年身在井冈山的毛泽东口中说出来,却有着无尽的苍凉、沉重、辉煌,还蕴含着无上的杀伐之气。
这段话的重点就在于“井冈山精神不能丢”,丢了井冈山精神就要付出代价。
所谓井冈山精神,有两层内涵:
一方面指革命牺牲很大,需要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战斗精神;
另一方面是告诫同志们不能丢了为多数老百姓谋福利的初心。
但是说实话,毛泽东这些话有多少人听进去,那是要打问号的,至少这么多年以来,那些搞腐败的群体没听进去。他们既没有牺牲精神,也没有服务精神,只有贪婪的欲望。一年后毛泽东干得那件后半生最重要的事,最初的目的之一便是整治腐败。
在井冈山那几天,毛泽东又把这段话的精髓写入两首诗中:分别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
他在《念奴娇·井冈山》最后部分写道: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搞革命牺牲很大。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