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写了一封改变命运的长信,成为突破自我的关键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青年毛泽东从苦闷彷徨到最终悟得“搅动天下”之道的心路历程。
1917年8月,湖南第一师范最后一学年将要开始时,毛泽东给自己十分敬佩的老师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
或许,那就是青年毛泽东成为伟人毛泽东的起点,一个从平凡到伟大的分水岭。
1
毛泽东悟道
在信中,他分析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
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一个身无长物的大龄师范生,一个毕业后连饭碗都不知到哪里找的年轻人,竟然立下“动天下”的志向,这无疑是一个惊世骇俗的“狂妄”想法。
毛泽东与黎锦熙合影
黎锦熙读信后,在当天日记中极为感慨地写道:“下午,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不愧为大器量之人!”
毛泽东的确目光如炬、一语中的。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改变中国的面貌。
分析时局,毛泽东认为,变革中国的方子开了不少,但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俱从枝节入手”而“本源未得”,没有抓住病根。对于当时的军阀政客,毛泽东认为他们“胸中茫然无有”,“如浮萍无根”,只剩“手腕智计”。
彼时的毛泽东虽有万丈雄心和粪土万户侯的自信,但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迷茫苦闷的情绪,因为他尚未找到“大本大源”。
比如毛泽东在信中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
当时,他因未得大本大源之道而心中茫然。而两年后,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心心念念的大本大源之道开始明确起来。
1919年4月,毛泽东从北京回到湖南不久,五四运动爆发。运动期间,虽然远在湖南,但是这位大龄无业青年创办了《湘江评论》,写出很多洛阳纸贵的爆款文章,并很快成为全国闻名的“大V”。
毛泽东比其他大V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目光如炬。当其他知名人物和评论家还在关注青年学生如何爱国时,青年毛泽东从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广大民众中蕴积的伟力以及他们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敏锐地察觉到“民众大联合”方能“搅动天下”。
1919年7月,《湘江评论》第2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篇轰动全国、其他媒体纷纷转载的10万+文章《民众的大联合》。
这篇雄文是青年毛泽东在大激动、大思考、大无畏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全文气势逼人、观点犀利、文采飞扬,特别是其中的几句名言,加快了我们朗读时心跳的速度: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