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屹立不倒行稳致远的根本
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的时候,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隆重纪念伟人,这是人心所向。人民呼唤毛主席,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毛主席的态度,决定了中国人民对共产党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态度,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这些年来一浪高过一浪的毛泽东热,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的威望在不断上升,人们经过比较鉴别认识到毛泽东对、毛泽东好,这是历史的必然。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中国能在百年大变局中巍然屹立,没有轰然倒塌成为第二个苏联,毛主席居功至伟。在美国正在利用乌克兰和以色列进行两场战争的时候,更加感到没有毛主席,没有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没有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的硬核——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站起来、站得住,中国式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军事家,他不但有军事理论,而且是指挥打胜仗的统帅。一个藏在深山、本可以衣食无忧的农家子弟,从小读的是“三字经”“千字文”,学的是“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孟之道,因有“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抱负,“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立志出乡关”,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后,一个小学教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孙中山慧眼识才,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代宣传部长,在蒋介石之上。孙中山死后,蒋介石利用手中军权,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逼着共产党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接着率领秋收起义失败后不足八百人的队伍,经过“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实行无军衔、无军饷、官兵平等的民主制度,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萌芽。带着部队上井冈山、建立第一块根据地,是毛泽东成为军事家迈出的第一步。
1929年的《古田会议决议》鲜明提出了我军性质和基本任务等重要思想,通过“思想建党、政治建军”,集中解决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使红军成为实现共产党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正是因为有了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的洗礼,我军才真正成为一支适应中国革命斗争需要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在人民军队定型的同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断发展成熟。从1928年1月中旬毛泽东面对赣敌二十七师的进攻,总结了袁文才、王佐“打圈圈”的战法,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原则,后来又加上“敌疲我打”,成为游击战十六字诀,到第一次反大围剿“诱敌深入”,打运动战、歼灭战,到“四渡赤水”牵着蒋介石的鼻子走,扭转了长征中被动局面;从抗日战争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位置,以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到把传统的游击战同人民战争、运动战、速决战、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建立根据地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从解放战争时的守势战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到提出“十大军事原则”(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在我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实行战略进攻,进而进行战略决战,“天翻地覆慨而慷”,解放战争摧古拉朽;从抗美援朝战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气多钢少”战胜“气少钢多”,逼迫头号帝国主义签字停战协定,彰显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炉火纯青,我军指战员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