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当代中国重大工程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当代中国重大工程
祝贺唐正芒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十分关心国家的建设,无论是在中央日常工作中还是到地方视察过程中,他都会同相关负责人员就发展和建设问题交谈。在这些口头谈话中,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工程构想,如三峡水库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今天,这些由毛泽东构想的工程已经成为现实,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而在当年,这些工程由于国家经济条件和技术因素的限制,有的只完成了一部分,有的只进行了前期的勘测研究工作,但无论何种情况,毛泽东的初始构想都为这些工程在改革开放后继续推进乃至完成奠定了宝贵基础。
三峡工程:“找个人帮我当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
1919年,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其《实业计划》中这样写道:“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24年,孙中山又在其《民生主义》一文中强调“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孙中山对利用三峡水力的设想正是这位革命先驱力图从实业入手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理想抱负的具体体现,然而当时国家正处于混乱之中,时局动荡,孙中山对三峡工程的构想不可能付诸实践。1994年,经过充分论证,承载着几代人梦想和心血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兴建。回顾和追溯这一宏大工程的历程,不能不提到毛泽东与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水利部原顾问林一山的一段谈话。
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情况时有发生,给生活在江汉平原、洞庭湖流域的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1949年夏,正值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中共中央筹备建立人民政权之际,长江流域再次爆发大洪水,人民群众损失巨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长江的治理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不到五个月就于1950年2月组建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任命林一山为委员会主任,专门负责长江的综合治理工作。1953年2月19日,林一山突然接到中南局通知,要他随毛主席外出并汇报工作。20日下午,毛泽东在前往南京的“长江”舰上听取了林一山关于长江流域规划有关问题的汇报。在详细了解历史上长江洪水造成的灾害、成因以及长江流域的气象特点后,毛泽东说:要驯服这条大江一定要认真研究,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接着,毛泽东又起问林一山长江的一些水文资料,毛泽东一边听取汇报一边查看《长江流域水力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规划草图上标明的一系列计划在长江干支流修建的梯级水库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问道:修这么多水库都加起来,你看能不能抵上一个三峡水库?林一山回答说:从长江洪水的起源来讲,这些水库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的防洪效益。毛泽东听完,盯着规划草图又看了一会,指着三峡东口,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林一山兴奋地说:我们很希望修建三峡大坝,只是现在还不敢这样想。毛泽东说:都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工程,你不也是这样说了吗?接着林一山又详细介绍了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问题,毛泽东还询问了工期和地质条件的问题。22日,到达南京之前,毛泽东又向林一山交代说:三峡问题暂时还不考虑开工,我只是摸个底,你也不需要向中央分管这项工作的同志讲。实际上,毛泽东对水利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其所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报告中就曾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与后来注重水利的防洪效益不同,那时毛泽东对水利的重视主要是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