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松: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栉风沐雨的伟大斗争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对我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从实践维度看,毛泽东从明确主体地位、强调共同富裕、重视协调发展、追求和谐共生和坚持和平道路五个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实现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从理论维度看,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可以归纳为“一个保证” “两个步骤” “三个全面”“四重内涵”四个层次。新征程上,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新台阶,要做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始终坚持一切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善于总结历史探索的经验和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该论断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最新成果。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不仅提出了诸多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构想,也为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梳理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贡献,对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逻辑、在新征程上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矢志不渝地推进现代化进程,最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此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五大特征进行了先驱性的探索。
(一)明确主体地位: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探索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归根结底都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现代化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在推动现代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化的实践者,更是最大受益者。毛泽东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肯定了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