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中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思想
1949年4月,毛泽东在北平双清别墅看关于南京解放的报道
毛泽东诗词是常读常新、常悟常新的传世经典,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正气,是毛泽东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思想的集中体现和艺术表达,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
敢为人先的气度
少年时代,毛泽东就有不流于世俗的远大志向。他在韶山冲横塘边吟诵出豪迈诗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在同父亲和私塾先生抗争后,他雄视天下:站在韶山之巅,俯视人寰万象,树冠围拢,山丘拜伏,村落瘦小,红日低垂。为了走出闭塞的韶山冲,他写诗明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其睥睨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胸襟,令人感佩至极。
青年时代,毛泽东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工作。长沙是毛泽东革命初期活动的中心,也是他人格和世界观形成的地方。1914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其间,毛泽东得到杨昌济等老师“博学、深思、力行”思想教导,深受进步刊物《新青年》影响。毛泽东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善于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在假期深入农村进行讲学考察。毛泽东常约三五好友畅游湘江,到橘子洲头纵论国事、抒发宏愿。1918年4月,好友罗章龙去日本留学。临行前,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为他饯行。毛泽东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了《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相赠,“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和友人依依惜别,直抒胸臆,展现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伟大抱负。
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的自然景色,联想起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他写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心忧天下、豪气干云,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到了袁家沟,遇到天上飘起鹅毛大雪,仿佛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壮行。毛泽东触景生情,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45年参加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手书这首词赠送友人柳亚子先生,并发表于重庆的一家报纸上,引起了巨大轰动。蒋介石看后十分恼火,组织了一帮御用文人进行反击,写了大量的诗词,鱼龙混杂,丑态百出;鸦鸣蝉噪,可以喷饭;无一能超过毛泽东,无奈只好作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