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轻时,依据啥选专业?
什么样的人最没有主见?
一个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人的最没有主见。
哪怕教员也不能例外。
教员年轻时也很迷茫,有一段时间实在不知道选啥专业,反复入学退学,报名费花了不少,却啥都没学到。
而这段经历,最能反应教员的为人底色和性格特点。看懂了这一段,你才能明白,为啥教员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为他提供帮助。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偏爱,一个啥背景都没有的农家子弟,却能在省会长沙站稳脚跟,混得还算不错,身上必然有些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的地方。
本文从为人底色、学习观念和个人能力,三点展开,聊聊教员年轻时一些往事。
1911年,18岁的教员通过湘乡驻省中学提供的入学机会,进入大城市长沙。
这所学校我们在毛传06有过介绍。
教员在东山小学读书时,受湘乡子弟影响,对这所由湘乡人出资建造,跟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俩有很大联系的学校,产生了浓厚兴趣,几乎做梦都想去这所很厉害的学校读书。
但到了省会长沙后,教员很快就决定,从这所梦寐以求的学校退学,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不是不喜欢这所学校,也不是不爱读书,而是教员碰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抉择:要不要放弃刚到手的读书机会?
在审视自己的内心后,他决定放弃学业,去做他认为更重要的事:为国家效力。
怎么看人?
就看他在重大关口的抉择。
一个人的行为和抉择背后,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反应了这个人的为人底色。这是一个人怎么隐藏都藏不住的东西。
考验是突如其来的。
教员刚到长沙没几个月,就碰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罢课行动。
彼时,清政府搞了一个所谓“铁路国有”的卖国政策,要把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再把主权出卖给西方列强。湖南学生群情激愤,用秘密聚会、罢课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员也参加了学生罢课活动。
当时黎元洪手下的一位官员,得到湘乡驻省中学校长的允许后,秘密到学校里对学生进行革命演讲,鼓动学生行动起来, 用武装起义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号召大家加入革命军,建立民国。
革命演讲很成功,当场就有七八位学生站起来表示要参军。
教员也受到了影响,但他并没有当即做出决定,而是等了好几天才考虑清楚,“在听了这次演讲四五天后,我打定主意要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
对于教员而言,这个决定很纯粹,就是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在他看来,国家和民族到了如此关键的时刻,他理应贡献一点力量。参军为革命效力,是履行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救亡义务和责任,既然问题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没有绕开,或者无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