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跨越世纪的战略威慑与中国话语权构建
中国对于西方真正具有不可撼动的威慑力起于何时?这一点我想西方人要比中国人民感受得深刻太多了,当毛主席下令炮击长江水道中紫石英号的时候,英国人就知道,他们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毛主席下令废除蒋介石与美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且对美国揶揄道:别了,司徒雷登。美国就知道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已经成了黄粱一梦。所以,美西方对于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所承受的恐慌,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他们挥之不去的震颤。
所以,在特朗普发起针对中国关税战之时,当西方媒体看到发言人毛宁发布了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时期的讲话视频时,他们惶恐的意识到,当中国人面对他们只要举起毛泽东这面旗帜时,那就表示中国人”玩真的“了,这意味着中国人民绝不会屈服,而西方只能灰头土脸的再吃败果,因为这是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的事情!
1950年朝鲜半岛烽烟骤起时,毛主席用"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战略符号,向世界传递了"不可逾越"的钢铁意志。当麦克阿瑟率领"联合国军"北犯鸭绿江畔,中国以简陋装备对抗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用上甘岭战役的惨烈胜利迫使美国首次在没有获胜的停战协定上签字。这种"以弱制强"的战略威慑,在1960年代越南战争中再次显现:美军地面部队始终未敢越过北纬17度线,五角大楼的秘密档案显示,毛主席的警告被列为"不可触碰的战略红线"。
在中美关税战中,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选择在西方社交媒体发布毛主席在1953年《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讲话视频,这绝非偶然。视频中"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的宣言,与当前"中国发展壮大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外交表态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话语策略的成功,从特朗普政府悄然扩大关税豁免清单的举动中可见端倪——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言:"毛泽东的威慑艺术,是西方战略家永远解不透的东方密码" 。
在西方政治精英的集体记忆中,毛主席他老人家始终是"不可预测的战略大师"。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评价:"他让马克思的幽灵在东方大地具象化,这种精神威慑力远超核武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则将毛泽东视为"哲学王"的现代典范:"他既掌握权力又创造思想,这种双重权威打破了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定律"。即便是意识形态对手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中写道:"毛泽东的警告从不是虚张声势,这使他的战略威慑具有数学般的精确性"。
对于第三世界而言,毛主席则是"反抗霸权的精神图腾"。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的论述最具代表性:"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的命运,直至太阳不再升起"。这种双重形象的形成,源于毛泽东将中华文明的"止戈为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创造性结合,构建起"以战止战"的威慑伦理。正如美国学者施拉姆指出的:"毛泽东威慑战略的本质,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