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大国领袖毛泽东
导读:毛泽东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之一,他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那么,在外国人眼中,毛泽东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01
“一位走在时代前面50年的天才”
建国前,以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为代表,一批西方记者冲破国民党的封锁,通过实地采访,对毛泽东的形象进行了勾画,或真实,或片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因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或反面宣传而被扭曲的毛泽东形象。
在这些西方记者的眼里,毛泽东举止随和,谈吐老练,愿意同远道而来的客人交往。这位手不释烟的湖南人把与记者们的会见,安排在充满乡土气息的黄土窑洞里。通常,他们的谈话从晚间开始进行,直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当疲乏至极的记者心满意足地离开时,发现毛泽东仍然精神抖擞。毛泽东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的超凡魅力确实令人折服。在西方记者的报道中,毛泽东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对斯诺来说,毛泽东是窑洞里的预言家,尽管毛泽东表面看上去很冷淡,斯诺还是被这位富于想象力的共产党领袖那种“天生精明”迷住了。斯诺感到了一种“天命的力量……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
卡尔森(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作为美军观察团成员曾访问延安)对美联社记者汉森说,毛泽东是他所遇到过的“最无私的人”,“一个社会空想家,一位走在时代前面50年的天才”。与卡尔森谈话不久,汉森也来到延安并访问了毛泽东。和卡尔森一样,汉森认为毛泽东是一个谦逊的、“完全无私的人”。汉森指出,毛泽东是继斯大林之后“国际政治中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领袖”。
这些评价多半只停留在直观感受的层面。真正将毛泽东生平业绩进行较深入研究和剖析,并作出较为深刻评述的是斯诺。
斯诺不仅仅对毛泽东个人生平作一般的叙述,而且将毛泽东个人的生平置于历史维度中,按时序分六个阶段进行考察。斯诺在多次采访毛泽东之后,详细查阅所有能接触到的原始材料,并尽可能核对了美国、中国以及前苏联的权威著作中提供的材料。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采访毛泽东的记录稿,在最后用英文定稿之前,曾先后两次译成中文呈送给毛泽东校订。应该讲,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作出的评述是具有说服力的。
02
“使‘人民的中国’在国际上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外在密切关注新中国的发展和社会动向时,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毛泽东。外国学者对毛泽东的生平业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他们眼里,毛泽东是中国最富影响力的伟人,这位伟人的经历、思想,都成为他们关心的重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