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毛泽东学习当领导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得到绝大多数参会同志的理解和拥护,进一步巩固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彭德怀在会上慷慨发言:“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由正确的领导取得的。”何谓“正确的领导”?在10月14日的会议中,毛泽东言简意赅予以概括:“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 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到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中国革命已在惊涛骇浪、血雨腥风中历经十七载峥嵘岁月。历任党、军、苏维埃重要职务的毛泽东,透过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纷繁复杂的表象,切实认识到,出好主意、用对干部,正是成为优秀领导者的不二法门。这一简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表达,至今仍值得广大领导者深刻领悟、认真揣摩。
“提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践行者,毛泽东指出:“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要实施正确的领导、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就“必须广泛地深入地提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主意“要摸清情况,要作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1938年9月,埃德加·斯诺的夫人、美国著名女记者海伦·斯诺在其所作《续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头脑冷静的政治领袖,由于远大的目光和对于局势的正确估计,而成为共产党杰出的人物”,“这位中国的列宁获得了一个革命领袖特有的长期活动的经验,有了这种渊博的经验,他才能胜任目前的职位,这种渊博的经验不让任何天赋的才能”。从旁观者视角,凸显出实践经验对于中国革命领导者的重要作用。
对于如何通过实践探索、正确开展工作,毛泽东提出,要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首先是要情况明。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要摸清情况,要作调查研究。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重要论断,并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洞悉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毛泽东愈发重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以制定“农业四十条”为例,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农业发展纲要,这是一个以总结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基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的历史文件。1955年11月17-18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山东、江苏、浙江等9个省的省委书记及上海局书记开会,研究农业合作化等问题。会议开始时,他以商量的口吻,讲了有关发展农业的十五条意见。说这十五条意见是他从北京出发,路经天津、济南到达杭州,一路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开了许多有各种人参加的小型座谈会,才逐步形成的。20日中午在由杭州返回北京到达天津时,他又召集7个省市区负责同志开会讨论,形成“农业十七条”。当年底,毛泽东起草《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要求上海局、各省委、自治区党委“召集所属各地委书记和一部分县委书记详细研究”。1956年元旦,毛泽东与相关领导同志连续座谈、讨论,形成由十七条增加到二十二条的修改稿。5日至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市委书记会议,又由二十二条增至三十六条、三十八条、四十条,最终形成《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即“农业四十条”。几年后,毛泽东就此讲道:“写一个文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是写不出来的。‘农业四十条’是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七议八议议出来的,其中只有一条‘除四害’是我的,其余都是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