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提出“大仁政”,很多人不理解,但今天都变成了现实
什么是“仁政”?
按《孟子·梁惠王上》的说法,是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虽地方百里也可称王。自春秋战国之后,历朝历代在政治清明的时候,皆施行过仁政,都是些薄徭轻赋的老套路。
在小农经济时代,这套仁政的方法非常管用,但是到了晚清以后,就很难起到效果了。
为什么呢?时代不同了。
晚清以来,中国面对的是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他们用钢铁打造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到了工业化的强大威力,因此,数代中国人都在致力于工业救国,打造工业强国。
但是,因战争频发等原因,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还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仍然是一个被西方列强瞧不起的农业国,因此,当麦克阿瑟听说中国居然敢出兵朝鲜时,表现得很不屑一顾,说:“如果中国人敢来,他们面临的将是一场屠杀。”
毛主席决定抗美援朝,是背负了巨大的压力的,其中最大的一个压力,就是中国当时还是一个农业国,钢铁工业零零散散,拿什么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强国美国对抗呢?
其实,早在抗战时期,毛主席就说过:“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以及建设新中国,我们必须发展工业。”还说:“中国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必须实行国家工业化。工业不发展,即使是独立国,依然有可能变成工业国的附庸。”
中国虽然面积辽阔,人口众多,但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水平还不如面积只有几万平方公里的荷兰、比利时等西方小国,毛主席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中国要想强大起来,必须要实行工业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仁政”就有了另外的意义和方法。
毛主席是农民出身,他当然知道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人都要吃饭,没饭吃就要大乱,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化,农业就没法实行现代化,人种牛耕的方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产业上不去,如何追得上人口爆炸式的增长?
但是,中国当时的家底实在太薄,要实行工业化,就必须让农业作出一定的牺牲。
而要发展工业,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毛主席说过:“中国现在飞机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车也不能造,很多精密仪器,我们也造不出来。……重工业是我们搞经济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然后才是其它。”
毛主席高瞻远瞩,他看到了重工业可以带动轻工业,继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因此,暂时让农业作出一些牺牲,优先发展工业化,就成为当时的发展方向。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比如被称为“最后一个大儒”的梁漱溟,就跟毛主席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
梁漱溟与毛主席是同龄人,生于1893年10月18日,曾长期致力于乡村改造,是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1938年1月,梁漱溟特地去了一趟延安,与毛主席彻夜长谈,除了讨论当时最重要的抗战话题,还有一个话题就是乡村建设。
毛主席说:“梁先生昨天送我的《乡村建设理论》,我看了,有深度,但问题在于你是改良主义,而改良主义是不可能救中国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是阶级对立,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就没有前途。”
梁漱溟反驳说:“中国的阶级分化和对立没有西方那么严重,做到两点中国就有希望,一是伦理本位,二是职业分途。前者要求人伦相敬,后者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对于这个话题,两人争论了一个晚上,谁也没有说服谁。
不过,梁漱溟对毛主席的礼贤下士是非常感动的,后来回忆说:“现在回想起那场争论,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风貌和气度。他披着一件皮袍子,有时踱步,有时坐下,有时在床上一躺,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料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他送我出门时,天已大亮。我还记得他最后说,梁先生是有心之人,我们今天的争论可不必先作结论,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吧。这虚怀若谷的气度,如果能保留到建国以后,特别是在他的晚年,那该多好呢!”
如果说两人的这次争论是浅尝辄止,那么建国后两人的争论,就到达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1953年9月,全国政协扩大会议召开,梁漱溟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出席会议,谈了自己对农业的看法,激动地说:“解放后这几年,农村变空了,城乡发展差距太大。城市里的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民则在九地之下。……你们进了城,但不能忘记农民!”
这些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反映到了毛主席那里。
9月12日,毛主席在会议上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在场的人都听得出来,毛主席是在强压着火气说的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名字,但大家都知道是在说梁漱溟。
梁漱溟是个直脾气,认为自己只是提出一点个人意见,并没有否定过总路线和工农联盟,因此,梁漱溟据理力争,会场一度面临失控,很多人都喊着让他闭嘴。
会后,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书面批评过梁漱溟的观点,毛主席甚至批评说,梁漱溟搞的乡村建设,其本质是地主建设,是在搞乡村破坏,最终的结果是国家灭亡。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梁漱溟的“仁政”思想还是孔孟那一套,站在农业的角度来看问题,认为农业才是立国的根本,要对广大的农民实施“仁政”。
但是,毛主席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看问题,当时的世界,早已不是以农业为主,而是以工业为主,这个世界的强者,一定是工业化强国,中国如果不实行工业优先的发展模式,就只能落后挨打,任由列强宰割,所以,优先发展工业,就是新时代的“仁政”思想,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大仁政”。
当然,让农业作出牺牲只是暂时的,等到中国完成了工业化之后,就可以大规模地反哺农业,提升农业的整体产业模式。
显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孟完全没有想过的,即使是梁漱溟,后来也对自己跟毛主席的争论作了反思,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大家都有不对的地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今天的中国,早已经成为工业强国,农业也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回过头来再看毛主席当年提出的“大仁政”,确实是高瞻远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