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战争的判断

2021-11-24 706 0
作者: 冯利华 释清仁 来源: 学习时报

  战争与和平的总体态势,是我们党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首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从对世界大战的判断入手,得出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的科学结论。进入60年代,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逐渐改变了50年代关于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判断。60年代初,提出世界战争存在着两种可能性;60年代中期,认为战争可能性进一步加大;60年代末,强调世界战争不可避免。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战争判断的实践经验,对于认识与分析国际形势、把握战争与和平态势,仍有借鉴意义。

  重视战争与和平态势问题,慎重考虑战争爆发可能性

  战争判断思想,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对战争与和平态势的认识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运筹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并在此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战争判断问题,是有深刻原因的,既是国家和军队建设事业的现实需要,又是当时国际形势的客观要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能否拥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对于建设事业至关重要。对此,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创造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客观形势看,一方面,国际形势异常错综复杂,新中国的安全环境确实面临潜在或直接战争威胁;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爆发,是当时人们一直关注并思考的重大问题。出于以上种种考虑,毛泽东对战争爆发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总的看,毛泽东的战争判断思想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统揽国内外形势,在战略大视野中进行战争判断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经济、外交等的继续。为此,对战争奥秘的探寻不能限于战争本身,还必须深入到其他领域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战争的基本方法,以开阔的视野、大战略的思维,在综合把握战略全局中思考战争态势问题,充分展现了无产阶级战略家的高超智慧。

  由于与政治、经济、外交等诸领域存在着密切关系,战争的发生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从其他领域发现端倪的。这就要求军事主体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防止把对战争态势的认识限于纯粹战争领域。毛泽东在战争判断问题上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并非就战争而论战争,而是在综合把握国内外因素变动的基础上,来分析与判断战争态势问题,体现出大战略思维的运用。毛泽东始终坚持综合把握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在内的战略全局,敏锐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从中探寻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他尤其善于见微知著,从各种碎小片段中提取有益信息,并将其综合起来,形成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毛泽东既重视对客观现实进行分析,又注重以历史经验为依据,从历史中探求对战争判断有益的认识。以上都反映了他在战争判断问题上的大战略思维。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