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谈谈毛主席“窑洞对”的实质和核心


  【纪念毛主席逝世46周年】

  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与毛主席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主席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自“窑洞对”公开近80年来,各种媒体、书籍、刊物发表了无数多的解读和感受文章,无疑有许多精华之见。但笔者总感觉这些文章大多只是停留于字面含义,而没有抓住“窑洞对”的实质和要害,因此也就不能够认真挖掘出“窑洞对”真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今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6周年,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前夕,笔者结合学习毛主席晚年的一系列理论,重读、研究和理解毛主席“窑洞对”的实质和核心,以示对毛主席的纪念!

  一、毛主席承认存在“历史周期率”和“人亡政息”现象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存在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黄炎培先生为什么要和毛泽东谈“历史周期率”?因为黄炎培先生是历史学家,他发现历史上经常会出现新兴王朝初期朝气勃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为新的王朝取代。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历史周期率”。他说:“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当时他已经预测到,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夺取政权,开创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但他也担心,共产党人能否“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于是主动向毛泽东提出了这一问题,得到了毛泽东肯定和明确的回答。

  首先,毛泽东肯定了历史上“历史周期率”现象的客观存在,毛泽东也熟知历史,对此也感受颇深。但以往的历史毕竟是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虽然农民起义曾经一度建立了所谓农民政权,但农民毕竟不是先进阶级的代表,农民政权很快就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王朝的兴亡也是必然的,也不可能根本改变之。同时,黄炎培先生提出和克服“历史周期率”问题,很不简单。但他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不可能从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认识“历史周期率”的本质。他预测中国革命成功后,也可能会出现“历史周期率”现象,但他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与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有本质的不同,虽然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但出现的根源和克服的真正途径他不可能真正科学的解释和找到克服的真正途径。

  毛泽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自然能够从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角度认识“历史周期率”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因为其大部分成员是农民成分,农民中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必然影响到革命队伍中,李自成现象就是这种意识的典型表现。同时,被打倒的反动统治阶级绝不甘心灭亡,必然千方百计企图夺回他们失去的天堂。革命成功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之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这个队伍中的部分成员受种种剥削观念的影响等多种原因,也必然会骄傲自满、腐化堕落,整个革命政权也可能会变质变色,最终无数革命先烈换来的革命成果也可能会付之东流。如黄炎培先生所说,“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用毛泽东晚年的理论用语,就是新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始终存在倒退和丧失政权的可能性,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两个务必”的讲话。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论述。1962年向全党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1964年同苏共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大争论。1967年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两报一刊”社论,都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窑洞对”思想其实就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仍然存在阶级斗争和坚持继续革命、防止“和平演变”的全部理论的萌芽,后者是从“窑洞对”思想基础上发展和深化起来的。不正视和承认二者的内在逻辑联系,不从复辟与反复辟的阶级斗争角度理解“窑洞对”的核心、实质,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窑洞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查看余下7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