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北戴河会议:有干部不理解毛泽东,以为他“老糊涂了”

2023-01-05 21436 11
作者: 新青年2020 来源: 聚侠庄

  1958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要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当时党的很多高级干部很不理解。

  一些干部认为,建国才9年,形势一片大好,应该埋头搞生产,蛋糕做大了,日子自然就好过了,要好好享受几年太平日子。

  而毛主席却忧心忡忡,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资产阶级法权”的忧虑。

  一是“等级制”害人。他说:一些党员干部陷入了争名誉、争地位、比薪水、比吃穿、比享受的错误思想,这一点和国民党差不多,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办公桌、椅子也分等级,工人、农民不喜欢我们。长此以往,一定是脱离群众,兵不爱官,民不爱干。一部分拥有权力的人群获取大大多于普通群众的利益,自觉高人一等,这样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干部将不可避免地从拥有特权发展到剥削工人、农民,最终将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

  二是“物质刺激”不好。他强调:把共产主义引导到平均主义是不好的,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也不好,会“引导人走向个人主义”。报酬以不死人,维持人民健康为原则。这话是对党内讲,对先进分子讲的。国家建设也好,革命也好,要有一部分先锋分子、积极分子。我们为革命死了多少人,头都不要了,还给什么报酬。天天讲物质刺激,就会麻痹人的思想。写文章要多少稿费,钱多了,物质刺激也不起作用了。要培养共产主义风格,不计报酬,为建设事业而奋斗。

  三是“按劳分配”是有弊病的。在毛泽东看来,按劳分配,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却不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每个人只能按照自己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消费品,排除了剥削,这是平等的。但是,每一个人的劳动能力不一样,存在着体力、智力、学力以及劳动熟练程度的不同,再加上每个人赡养的人口的差异,如果按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每个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肯定是不一样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生活资料”就可以变成“生产资料”,如果我们不注意,一些人可以用“勤劳致富,不要嫉妒”的借口,利用按劳分配的资金倒买倒卖、雇佣劳动,合法的进行走私投机,合法的扩大阶级差别,久而久之难免两极分化。比如,苏联上将工资是上士的30多倍,美国是20多倍。我们比苏联、美国好一些,但比战争年代区别大多了。我们高级干部有小车、秘书、小楼,还有站岗的。就说工资,我毛泽东一个月610元,而普通工人才几十块,我是他们的十几倍啊,要搞市场经济,我最有条件发家致富,我的家人最容易先富起来。论功行赏,级别高的待遇就高,如果还搞这一套,就跳不出历史周期律,这就是资产阶级法权,我们共产党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看不见,要想办法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