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各地都要注意学校、报纸、刊物、出版社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2023-06-11
作者: 老白俞 来源: 白俞文史公众号

  追求社会进步,必先改造教育。戊戌变法溯源于旧的科举圈子,所以失败了;辛亥革命崇尚军事却忽视文教,酿成了军阀混战的乱局;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五四运动以来的教育改革与思想解放。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有切身体会。从五四时期开始,他就旗帜鲜明地批判传统教育,认为旧学校“用一种划一的教授法和管理法残践人性”,认为书不能读得太多,读多了就要走向反面。

  毛主席一生书不离身,私人藏书大约有10万册,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他都能反复品读17遍,传统文化功底极其深厚,按理说他对读书应该很推崇才对,为何会产生“读书越多越蠢”这种想法呢?

  对这个问题,许多人颇感困惑,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其实毛主席说的“读书越多越蠢”是有所指,毕竟读书在中国古代是一项特权,是精英阶层维护自身利益的文化武器,四书五经里虽然有不少精华,但也充斥着君君臣臣的封建糟粕,不加区分一味盲从,难免会“越来越蠢”。

  毛主席一直密切关注文化界的思想动向,他担心革命战争年代创立的“人民文艺”路线被既得利益者强行篡改,沦为少数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1963年他曾严厉批评相关部门,要求文化部“如不改变,就改名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

  毛主席发动教育改革的抓手,是“教育严重脱离实际”。

  很多人觉得脱离实际是个小问题,书呆子人畜无伤,吟风弄月、纸上谈兵也不会造成多大负面影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脱离实际”有一个名叫“不劳而获”的孪生兄弟,让一个不懂生产、不创造实际价值的人长期身处高位,他就自然而然的想要建立一套解释体系,把少劳多获、甚至是不劳而获合法化。

  在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教育界脱离实际,师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1964年,毛主席对当时的文化教育形势颇感忧虑,这年暑假,他在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生毛远新的谈话中透露出了种种不满,他说,“文化部是谁领导的?电影、戏剧都是为他们服务的”。

  在这次谈话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阶级斗争是你们一主课”的教育思想,这意味着教育界将出现一场巨大的变革,目标直指各类“文化精英”,试图从教育领域入手,打破既得利益集团试图把控关键位置、垄断核心资源的春秋大梦。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谈“斗争”色变,认为它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毛主席重视实践能力、轻视考试分数,他提倡看透分数,“北大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也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水平最高,人家就把那套全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高分低能”的问题,提倡“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训练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

  自从科举诞生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看重成绩而轻视能力,只要死记硬背写好八股,就能拥有光明的前途,这是因为科举一直是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工具,他们并不希望读书人掌握多少实践能力,只需要“听话懂事”的螺丝钉。

  毛主席提倡“实践出真知”,本质上是想把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能力释放给普通人,这与前三十年的许多政策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就是把人民群众探索出来的经济发展路线直接应用到国家层面,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劳动人民是共和国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动力。毛主席在教育领域的诸多探索,都是围绕这个初心展开的。

  直白而言,精英阶层教育资源更为丰富,易于取得纸面上的高分;而劳动人民长期待在生产一线,实践能力很强,但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难以考到理想的成绩。毛主席提倡看淡分数,本质上是在为劳动人民争取更多话语权和进入大学的机会。

  从1964年夏到1966年初,毛主席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对军事、文科、医学、理工科教育重视成绩、脱离实际的倾向进行了系统性的批判。

  他说,“战场就是学校,军事学校我不反对,可以办,但不要学得太长了,一读二、三年,太长了,几个月就行了。什么海陆空学校,不怎么高明。”

  他说,“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乡搞工业、农业、商业”,“大学如果搞五年的话,在下面搞三年,教员也要下去,一面工作一面教。”

  他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华佗读的是几年制?”“现在医院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他说,“搞原子物理只讲坂田模型就可以了,不要从丹麦学派波尔理论开始,你们这样学十年也毕不了业”,“医学应该先讲解剖学”……

  毛主席的教育改革思想,在细节上有不少探索性的表述,他自己也在不断修正,例如对理工科大学学制的问题,毛主席一开始提倡“6改2”,后来发现难以落地,又改为3年,并特意补充,“3年不够,将来再补一点,有针对性才能少而精”。

  对于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实践,许多专家学者揪着细节不放,进而得出了一些看似正确、实则荒唐的结论。比如什么“用小米加步枪的思路办教育”,什么“沉迷于游击战争学校的成功经验”,什么“不懂现代科学”,还有什么“主观反感教育正规化”……试图全盘否定那一段探索历史。

  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在细节上走些弯路难以避免,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整体方向。

  最大的方向就是:教育到底是为谁服务的?优质教育资源到底应该向谁倾斜?谁掌握了教育资源对国家发展益处更大?

  毛主席指责教育“脱离实际”,并将其具体化为“三个脱离”,即: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工农。仅仅从表述上,我们也能看出那场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到底是什么。

  他之所在百忙之中、如此重视教育问题,是因为当时教育界风气确实很差,1964年10月毛主席在会见古巴代表团时指出,“资产阶级掌握文化、艺术、教育、学术,可顽固啊!尽是他们的人,我们的人很少。”

  后来,他对文化教育界终于忍无可忍,鲜明指出“各地都要注意学校、报纸、刊物、出版社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