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各地都要注意学校、报纸、刊物、出版社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追求社会进步,必先改造教育。戊戌变法溯源于旧的科举圈子,所以失败了;辛亥革命崇尚军事却忽视文教,酿成了军阀混战的乱局;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五四运动以来的教育改革与思想解放。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有切身体会。从五四时期开始,他就旗帜鲜明地批判传统教育,认为旧学校“用一种划一的教授法和管理法残践人性”,认为书不能读得太多,读多了就要走向反面。
毛主席一生书不离身,私人藏书大约有10万册,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他都能反复品读17遍,传统文化功底极其深厚,按理说他对读书应该很推崇才对,为何会产生“读书越多越蠢”这种想法呢?
对这个问题,许多人颇感困惑,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其实毛主席说的“读书越多越蠢”是有所指,毕竟读书在中国古代是一项特权,是精英阶层维护自身利益的文化武器,四书五经里虽然有不少精华,但也充斥着君君臣臣的封建糟粕,不加区分一味盲从,难免会“越来越蠢”。
毛主席一直密切关注文化界的思想动向,他担心革命战争年代创立的“人民文艺”路线被既得利益者强行篡改,沦为少数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1963年他曾严厉批评相关部门,要求文化部“如不改变,就改名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
毛主席发动教育改革的抓手,是“教育严重脱离实际”。
很多人觉得脱离实际是个小问题,书呆子人畜无伤,吟风弄月、纸上谈兵也不会造成多大负面影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脱离实际”有一个名叫“不劳而获”的孪生兄弟,让一个不懂生产、不创造实际价值的人长期身处高位,他就自然而然的想要建立一套解释体系,把少劳多获、甚至是不劳而获合法化。
在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教育界脱离实际,师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1964年,毛主席对当时的文化教育形势颇感忧虑,这年暑假,他在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生毛远新的谈话中透露出了种种不满,他说,“文化部是谁领导的?电影、戏剧都是为他们服务的”。
在这次谈话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阶级斗争是你们一主课”的教育思想,这意味着教育界将出现一场巨大的变革,目标直指各类“文化精英”,试图从教育领域入手,打破既得利益集团试图把控关键位置、垄断核心资源的春秋大梦。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谈“斗争”色变,认为它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毛主席重视实践能力、轻视考试分数,他提倡看透分数,“北大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也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水平最高,人家就把那套全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