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诗词赏析:毛泽东诗词中的鲲鹏意象
1942年10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特刊》发表毛泽东为延安平剧研究院的题词:“推陈出新。”1951年,毛泽东又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推崇古为今用,强调学古而不泥于古,立足传统又革故鼎新。毛泽东诗词多次借用庄子的鲲鹏形象,或直接引用,或变通化用,不论是袭用原意,还是拓展寓意,或是反出新意,都恰到好处,让诗意表达深沉浑厚,回味无穷。鲲鹏形象的巧引妙用,既体现出庄子哲理思维对毛泽东人格精神的深刻烙印,展示出庄子浪漫文采对毛泽东文风诗格的直接影响,更彰显出毛泽东活学活用国学经典的娴熟技艺,洋溢着毛泽东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
(一)
《庄子·逍遥游》活灵活现地描绘了鲲鹏不同凡响、魅力四射的形象和风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毛泽东诗词反复出现鲲鹏意象。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员罗章龙准备赴日本留学,毛泽东赋诗《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为其饯行。诗中“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这是第一次出现鲲鹏意象。
1925年秋天,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面对壮美寥廓的湘江秋景和汹涌澎湃的革命形势,纵笔写下《沁园春·长沙》,诗中写道,“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30年7月,毛泽东创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描绘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形势,颂扬黄公略所部对根据地建设的重大贡献,表现了诗人以世界为怀的凌云壮志。诗中有这样一句,“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不幸病逝,毛泽东满怀悲痛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深情哀悼罗荣桓,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和崇高品格。诗中“斥鷃每闻欺大鸟”一句,又一次出现鲲鹏意象。
1965年秋,是赫鲁晓夫下台一周年,毛泽东写下《念奴娇·鸟儿问答》。诗中写道:“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1963年1月9日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原稿曾有“欲学鲲鹏无大翼”之句,讽刺赫鲁晓夫集团妄想成为振翅翱翔的鲲鹏,却不像鲲鹏那样“翼若垂天之云”。作品发表时,毛泽东将其改为“蚂蚁缘槐夸大国”,这样就与前面“有几个苍蝇碰壁”和后句“蚍蜉撼树谈何易”衔接得更紧密,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