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起:少年毛泽东成长历程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迪意义
以湘中腹地涟水流域为中心,经过几千年来血与火的锤炼所形成的古老而神秘的梅山文化,与北宋以来数代文化大家所开创的湖湘文化,像水乳一般相互浸染交融,在湖湘大地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血性顽强、机敏尚武、经世致用和敢为人先的地域文化,在风云际会的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才辈出,演绎出数不胜数的英雄传奇,毛泽东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一代伟人。
毛泽东少年成长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幸福外婆家的童年生活。他于1893年12月26日在韶山冲上屋场出生不久,就随母亲文七妹回娘家大坪坳棠佳阁生活了八年。第二个阶段:“六年孔夫子”的私塾学习和两年辍学务农的生活。于1902年春从棠佳阁回到韶山,入南岸下屋场私塾发蒙读书;1904年秋至1906年,他先后韶山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私塾、井湾里私塾读书;1907年至1908年,辍学边务农边自主读书;1909年,他复学,在韶山乌龟颈私塾就读;1910年春,他到韶山东茅塘堂伯父毛麓钟的家里“面山楼”读书。第三阶段:1910年秋,走出乡关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第四阶段:1911年春去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堂(湘乡会馆)学习,热心湖南“拒款保路”运动,随后投身辛亥革命当上了一名列兵。毛泽东少年时期大多生活在涟水流域的梅山文化圈中,自然而然,他自小受到梅山文化与湖湘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人不揣鄙陋,试从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现代人际关系学、领导学和文化影响等多个角度,对以上所述的少年毛泽东成长历程进行粗浅的分析解读,认为对当代中国教育具有如下九个方面的启迪意义:
一、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有助于优良人格与智慧的形成
据毛泽东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回忆:“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的债务主要是因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与伯祖父分家时欠下的。那时,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本来家境贫穷,但为了两个儿子分家,举债买下了上屋场5间半茅屋和周围15亩薄田。临到分家时,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因老实而向长兄让步,领着一家人离开了祖居地东茅塘来到上屋场居住,因无力偿还因买屋置地而分到自己名下的债务,随着年月的延长债务越来越重,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来自大坪坳大户人家的文七妹从17岁嫁给14岁的毛顺生,相继生下两个男婴,都在襁褓中不幸夭折。待到文七妹26岁即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1893年12月26日)才生下毛泽东。文七妹为了第三个儿子不致夭折,能顺顺利利长大成人,抱着毛泽东离开了婆家来到了娘家,其丈夫毛顺生就此离家去外当兵多年。文七妹母子来到娘家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明显优于婆家,有利于毛泽东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