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2023-12-25 974 1
作者: 董晓彤 来源: 党史博采

图片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是时年24岁的毛泽东发出的慨叹。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作为一位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人物,曾国藩身上有哪些特质或者精神感染了青年毛泽东,让正值“少年意气,挥斥方遒”的他发出了“独服曾文正”的感慨呢?

  一、思想理论:“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青年毛泽东“独服曾文正”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曾国藩掌握和运用了“本源”。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

  “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2-73页)

  这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出处。要弄清楚青年毛泽东如是说的原因,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便是毛泽东在此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源”。

图片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致黎锦熙的信。

  何为“本源”?本源,或曰大本大源,是“五四”前期毛泽东在思想理论层面上所追求的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可以说,阐发他当时任何一个方面的主张,都多少要涉及他对本源的追求,以及他立足于本源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观察和评价。所谓本源,事实上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目中的宇宙生存和发展的终极精神实体。青年毛泽东最崇敬的伦理学老师杨昌济,便是用大原或大原则来表述本源。他认为,宇宙之所以为一个整体,是因为有一种贯通其间的大原则。青年毛泽东受其影响,也津津乐道于大本大源。在毛泽东看来,历史变革和发展的表象背后,存在一个更为普遍、更为具体、也更为永恒的支配物,这就是本源。因此,拯救中国,变化民质,必须首先从寻求、把握和运用本源开始,其他都是枝节。因而,他说,“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探讨所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而枝叶扶疏,不宜妄论短长,占去日力”。(《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如何掌握和运用本源?毛泽东将其与人心结合在一起。他在1917年这封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进一步说明:“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幸则与本源略近,不幸则背道而驰。夫以与本源背道而驰者而以之为临民制治之具,几何不谬种流传,陷一世一国于败亡哉?而岂有毫末之富强幸福可言哉?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然今之天下则纷纷矣!”(《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页)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