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

2019-08-11 1478 0
作者: 钱学敏 来源: 光明日报

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读《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有感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11年12月—2009年10月)

  

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读《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有感

  钱学森抵达北京时与前来迎接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握手

  

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读《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有感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 张现民 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读《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有感

  钱学森旅美期间制作的9大本剪报

  2019年初,张现民著《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以下简称《羁绊与归来》)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严谨详实,填补了全面反映钱学森回国历程的空白。我拜读之后,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回想钱学森1955年10月经过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以后,只是于1956年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简述《我在美国的遭遇》,此后50多年间,钱学森很少提及1950-1955年间艰难回国的那段历史。一方面,钱学森不愿回首那段黑暗的岁月,另一方面在当时档案还没有彻底解密情况下,钱学森对美方对其采取包括驱逐在内的各种行动背后的考量以及协调过程也不得而知,就如《羁绊与归来》导论所说:

  【“钱学森是被行动的对象,也就是美国政府采取决策后对其采取控制或者驱逐的命令,但对美国政府决策的过程以及部门之间又是怎样沟通和协调,这在某种程度上钱学森也不得而知”。】

  钱学森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的事业在中国”,所以他回到祖国后不久,很快投入到新中国导弹、火箭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中。到1982年,钱学森退出国防一线,他除继续关心着我国“两弹一星”研制和发展的事业以外,还把更多精力放在高科技的研究与创新,军队现代化,以及祖国发展建设等战略思考之中,很少去纠结那些无法改变的过往。

  70年来,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记述钱学森在美国的成就和遭遇的小册子、文章等。但是,由于钱学森在美国的很多档案资料一直保密,所以,难免有些是人云亦云,一鳞半爪,不很准确,甚至有误。

  幸好,正当作者张现民和他的团队承担起研究“钱学森”的任务时,美国档案馆有关钱学森50年前的档案资料解密了,可以查阅了。张现民历经5-7年的时间,风雨兼程,费尽心力,先后到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总统图书馆、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档案馆以及中国外交部档案馆等处,查阅档案两千多页,经多方对比考证和系统研究整理,从而发现不少新的信息,也纠正了众多错误的流传与认识,比较真实、详尽地反映出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历程,更加彰显出钱学森的科学天才、崇高品德和炽烈的爱国情怀。

  

1.美国非常器重的科学天才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