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纪念杨开慧烈士诞辰118周年

2019-11-12
作者: 刘文进 来源: 东方伟人

  为了寻求真理

  将旧世界掩埋

  你与伟人并肩

  步履坚定豪迈

  你温柔而善良

  拥有湘女秉性

  你憎爱不含糊

  彰显革命情怀

  面对威逼利诱

  你不妥协悲哀

  慷慨从容赴死

  血染芙蓉花海

  娥皇女英鼓掌

  三湘四水击拍

  多情敢恨敢爱

  湘女因你光彩

  #历史上的今天#1901年11月6日是毛主席夫人杨开慧烈士诞辰118周年纪念日。”

  1、毛泽东的爱人:杨开慧——忠贞骄杨

  杨开慧,名霞,字云锦,著名学者杨昌济教授独女。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初,父亲杨昌济不幸病逝。扶柩归湘的杨开慧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入福湘女中。她带头剪短发,写新文章。协助毛泽东和何叔衡等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参加书社的工作。

  1920年下半年,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共青团员。1920年末,杨开慧以“不作俗人之举”的勇气,不要彩礼,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与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也成为毛泽东的助手。除协助做机要和交通联联络工作外,先后在长沙、上海、广州、武汉和韶山等地进行革命活动。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按照中共党组织的安排,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板仓,继续坚持地下斗争,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斗争整整3年。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地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2009年,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杨开慧烈士被评为全国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杨开慧故居

  杨开慧故居位于长沙县开慧镇﹙原名清泰乡﹚开慧村板仓屋场。故居坐西朝东,是一排黄色的土坯小瓦房,低矮的门头上挂着一块毛泽东亲笔手书“板仓”的红色方匾,门旁张贴着一幅中国传统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业长”。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末年,现存大小房屋36间,土砖木结构,普通农舍建筑风格。整个故居占地1400平方米。这里是杨开慧童年时代成长,以及后来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杨开慧在这里出生,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携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回到故乡居住,在此度过了3年艰难岁月,直到1930年在家中被捕。此故居也是烈士杨开明、杨展出生和居住的地方。毛泽东三次到板仓调查,召开农民座谈会时,也在此住过。故居房屋以堂屋为界,北部为杨开慧一家居住,南部是其叔父家居住。此外,还有佃户用房,谷仓,农具、杂物屋等。1966年修复并对外开放。

  在白色恐怖的3年里,杨开慧深知凶残的敌人不会放过自己,她悄悄地作好了应变的准备,把3年来写下的一批诗文书信等珍贵手稿,分别藏放在家中一些隐蔽的地方。杨开慧手稿在1950年、1982年3月、1990年8月中旬3次修缮旧居时被发现。她与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毛泽东结成知己,用忠诚与执着谱写了一首革命与爱情的“史诗”。

  3、父亲杨昌济

  杨昌济名怀中,字华,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教育家,毛泽东的老师和岳父。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归葬长沙县板仓。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杨昌济好学之笃、立志之坚、诲人之勤、克己之苦,为世学者表率;他以教育为“神圣之天职”,以造就救国栋梁之材为己任,他的爱国民主思想,道德学识和务实学风陶冶了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罗学瓒、陈昌、张昆弟、李维汉、肖三等一大批青年学子,培养了女儿杨开慧纯洁、向上、坚韧、献身的精神。

  杨昌济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曾赴日本、英国留学。自1913年,先后任教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商专、一中等校。他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主张。

  1918年,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大教授期间,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促成了爱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著有《达化斋日记》、《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和毛泽东实现了他“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

  4、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

  向振熙(1870年——1962年11月),杨昌济的夫人,杨开慧的母亲,毛泽东的岳母。向振熙出身大家闺秀,是杨昌济的表姐。杨开慧3岁时,父亲杨昌济出国留学,直到1913年归国。幼年时代的杨开慧一直在故居板仓陪伴母亲,母女情深。

  1920年丈夫杨昌济去世后,向振熙一直跟随女儿和女婿生活,帮助照看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兄弟。杨开慧牺牲后,向振熙按照党的指示,和儿媳一道千里迢迢,把毛岸英兄弟送到上海毛泽民处。毛泽东一直把岳母当亲生母亲对待,建国后给老夫人送钱送物,百般照顾。先后派长子岸英、次子岸青千里迢迢回板仓,给母亲杨开慧扫墓、给老太太过寿。在长沙视察工作的百忙之中,毛泽东亲自请杨老太太到蓉园吃饭。

  1962年,毛泽东得知93岁高龄的向振熙老太太逝世,十分哀痛,为了却杨开慧的心愿,致函杨开智,寄上五百元安葬费,并嘱托让杨老夫人与杨开慧同穴。毛泽东的亲情溢于言表。

  5、杨开慧上学

  杨开慧父亲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1904年,杨昌济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去留学,杨开慧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度过了童年。

  1908年,杨昌济从国外来信,嘱杨开慧的母亲一定要送开慧上学。随后杨开慧破例进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在当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成为该校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杨开慧在杨公庙小学读了三个学期后,转到离板仓五里路的储能学校。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杨开慧回家动员不识字的妈妈也进学校读书,便和妈妈一起转到离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妈妈读实业班,她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时被传为佳话。后因衡粹女校要迁到长沙,杨开慧又转到麻林桥附近的县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读到毕业。

  6、相识毛泽东

  1913年,杨昌济从国外归来,任教于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年仅12岁的杨开慧与母亲随父亲杨昌济从板仓迁居长沙,居住在第一师范附近的天鹅塘板仓杨寓中。杨昌济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吸引着向上有为的学生。

  1913年初春,一个20岁左右、气宇轩昂、目光谦抑而潜沉的年轻人,风尘仆仆走在古城长沙一条僻静的街道上,这个年轻人就是毛泽东。几天前,他从朋友处听到一个消息:湖南省第一师范发出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他急匆匆地赶来报考,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有千百计,但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

  在杨家,毛泽东是常客。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去杨家向老师请教各种救国救民的道理和不懂的问题。杨先生和毛泽东之间无拘无束纵谈天下大事和治学之道。从迁居长沙后,杨开慧一直在家里由父亲指导自学。当毛泽东等来家向父亲请教时,杨开慧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想着,很少插话。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和杨开慧日渐熟悉。

  7、相爱毛泽东

  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朦胧的恋情,是从对人生崇高境界的共同渴望和追求开始的。毛泽东颇有见地的宏论、壮怀激烈的情感和崇高远大的抱负,深深地拨动了杨开慧的心弦。杨开慧的聪颖俊秀和开朗活泼,也深深触动了毛泽东的情感。

  在他那装满整个中国和世界的胸怀中,为杨开慧腾出了一方天地。以后的日子里,毛泽东送给杨开慧的是用心血凝结而成的日记和文章。他在《新青年》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响亮而新鲜的口号与《心之力》文中的救国大志深深影响着杨开慧。杨开慧同样是用慧眼、心灵,阅读、感悟毛泽东的日记和文章,学习他的思想方法,领会字里行间跳跃的人生火花。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思想、情趣、爱好也越贴越近。

  一晃儿五年过去了。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此时,杨昌济应蔡元培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举家北迁。开慧随全家迁往北京。此刻,一种说不清的依恋之情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心中潜滋暗长。这是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第一次惜别。

  8、“润”与“霞”

  1918年8月,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师杨昌济并在杨家小住。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到李大钊主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馆员,并因此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许多领袖人物。随后,毛泽东住在景山东街,离杨家不算很远,师生之间来往十分频繁。也就在毛泽东与杨家的频繁接触中,17岁的杨开慧与25岁的毛泽东开始了真正的初恋,他们热烈又真诚的相爱,把彼此视为知己、知音。

  1919年3月,因母亲病危,毛泽东不得不赶回湖南。分别时,两人相约别后互通书信。不久,回到湖南长沙的毛泽东就收到了杨开慧的来信,抬头称呼只有一个字:润。毛泽东很快复信,抬头也只有一个字:霞。

  1919年6月,杨开慧在日记中曾记录下这段相思相恋的心境:“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的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

  9、父亲杨昌济在北京溘然长逝

  1919年底,毛泽东心急如焚返回北京,探望病危中的恩师杨昌济。深受病魔折磨的杨昌济,见到钟爱的学生,憔悴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自知不久于人世的杨昌济示意毛泽东坐到床边,用颤抖的手从身上掏出一块怀表,递给毛泽东:“润之,这块表跟我多年,我今天我把它送给你,作个纪念吧。你和开慧的事我全知道,我就把她托付给你……开慧年轻幼稚,你要多照顾她……”“老师,师母,你们放心吧!”毛泽东强忍悲痛,站起身来,向恩师和师母深深地鞠了一躬。就这样,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婚事,就算在杨家内部定下来了。

  1920年1月17日,一代学人杨昌济在北京溘然长逝。巨大的悲痛袭击着杨开慧一家。毛泽东也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他以半子半婿的身份,倾全力协助杨家料理后事。20日,毛泽东参加在北京大学小礼堂举行的杨昌济追悼会,并宣读了《治丧辞》,悼念恩师。22日,毛泽东与蔡元培、章士钊等人联名向外发布了杨昌济病逝的讣告。元月下旬,在毛泽东的安排下,杨开慧兄妹等人扶柩南下,将杨昌济的遗体葬于长沙板仓。随后,在父亲生前好友的关照下,杨开慧进入长沙福湘女中读书。

  10、从事革命斗争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杨开慧就随毛泽东积极投身于滚滚爱国洪流。她常常阅读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以及《新青年》、《每周评论》、《布尔什维克》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杂志。深深地被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所鼓舞,被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所激励,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

  1920年初,杨开慧入长沙福湘女子中学读书,和后来成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寝室。她带头剪短发,写新文章。

  7月,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为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好思想理论准备,决定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发行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杨开慧得知书社缺经费后,回家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亲友们送的奠仪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毛泽东。同时她还参加书社的工作,常随毛泽东去工厂、街道、农村、学校,把马列主义通俗读物和进步书刊送到工农群众手里。使文化书社不断发展扩大,影响日深。杨开慧的思想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得到升华。

  1920年10月,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第一批女青年团员之一。

  11、《虞美人 枕上》

  杨开慧的才华、个性日渐显露,她具备她所处时代女性的一切优秀品质:独立、善良、端庄、知书达理又任劳任怨,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正像杨开慧所感叹所希翼的那样,在毛泽东的心灵深处,杨开慧就好像是为他特生的,一颦一笑无不牵动情思。

  1920年盛夏,月明星稀,夜不能寐,毛泽东披衣伏案,一首情浓词美、饱含刻骨相思之情的《虞美人 枕上》跃然纸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的第一首情诗。

  杨开慧在福湘女中接到这首词后,心摇神颤,忍不住将此诗送给同窗好友李淑一看,摇着李淑一的肩膀说:“他的心盖,我的心盖都被揭开了,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杨开慧深深了解毛泽东的情意后,没有丝毫娇作,满腔柔情立即化为一腔英雄主义豪情:“……自从我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意识,我觉得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若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12、不作俗人之举,与毛泽东结婚

  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当教员,同时领导新民学会,指导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杨开慧成为毛泽东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正是在这些实际工作的接触中,毛泽东确信自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

  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在一师附小结婚。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恋爱是自由的、浪漫的,结婚也表现出对世俗、对传统的反叛。杨开慧不坐花轿,不带嫁妆,既没有媒妁之言,也没有豪华的礼仪,自由地与毛泽东生活在一起。用杨开慧的话说,是“不作俗人之举”。

  结婚前,毛泽东和杨开慧都住在集体宿舍里。婚后不久,恰逢春节,两人便回板仓小住十几日,既是看望杨老太太和兄嫂,又算是度了蜜月。期间,杨开慧陪同毛泽东踏遍了板仓的山山水水,探亲访友,实地考察。在杨开慧短暂的人生中,和毛泽东在板仓的这十几天,成了终生难忘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13、共同战斗

  1921年,杨开慧打破封建礼教,联合了福湘、周南两女校的5名女学生冲破男女不同校的禁区,进入岳云中学读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长沙《大公报》称赞杨开慧等“打开了男女同校的先路”。毛泽东在1921年9月28日写给萧子升的信中评价说“赤一新生面也”。当她读到《京报》副刊袁枚功发表的关于女权运动的文章后,随即写了一篇《女权高于男权吗》的文章,抨击封建礼教的旧道德。

  1921年夏,毛泽东赶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新婚不久就要分离,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恋恋不舍。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湘区委员会书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湘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从此,杨开慧一直陪伴在毛泽东身边,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支持毛泽东从事革命事业,两人相濡以沫,一起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艰苦的日子。1921年冬,杨开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14、同甘共苦

  为了掩护毛泽东的活动,杨开慧毅然辞去了岳云中学的教师职务,接来母亲一起住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所在地——长沙小吴门清水塘22号。当时,毛泽东的公开身份是湖南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和一师附小主事,他为数不多的薪金便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杨开慧虽出身名门,但却立志要像“平民”一样生活。

  在艰难、危险的斗争环境中,杨开慧一直负责湘区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她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各个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毛泽东的指示。多次随毛泽东到长沙新河火车头修理厂铁路工会和第一纺织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为工人夜校讲课。此外,杨开慧还经常帮助毛泽东草拟签发文件,整理材料,热情接待来访的工人、农民、妇女和学生,辛勤处理区委机关的大量日常事务,并常常为深夜前来开会的同志站岗放哨。

  1921年8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杨开慧利用自己担任省学联干事的身份,为自修大学筹集经费。自修大学为早期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干部,何叔衡、毛泽民、毛泽覃、罗学瓒、夏明翰等人都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1922年,毛泽东又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担任该馆的负责人,主持馆内一切事务。当时,图书馆内还设有秘密阅览室,藏有《新青年》、《先驱》、《赤光》等进步书刊,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15、喜得贵子

  1922年10月24日,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第一个儿子毛岸英出生了。1923年11月2日,又生下第二个儿子毛岸青。

  那时,毛泽东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家庭生活。杨开慧除了肩负起全部家务之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的事业,把全部的依恋和寄托贯注到毛泽东身上。毛泽东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寒冬腊月也是如此。一到晚上捌玖点钟,杨开慧就把取暖用的烘笼给毛泽东准备好;深夜一二点钟,常起床取送临睡前热在锅里的“点心”,只待他吃完后才去睡。毛泽东经常夜里只睡两三个小时,清早,又出去工作。杨开慧就去整理他夜里写的东西。在草稿本上,凡写“定稿”二字的,她就誊写到另一本簿子上。杨开慧在抄写文件时,常常把小孩的摇篮放在身旁,一边抄,一边用脚摇摇篮。

  1923年毛泽东回湖南,在小吴门附近的清水塘22号住了很短时间,又要赴广州。杨开慧挽手相送,毛泽东强抑感情,赋诗安慰:“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是恨,热泪欲零还住……”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写情诗送给妻子杨开慧。毛泽东在这首《贺新郎 别友》词篇中,向杨开慧诉说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的深情。

  16、在上海

  1924年6月,杨开慧带着母亲、孩子来到上海市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蔡和森与向警予的住所,与毛泽东团聚。蔡和森与向警予住在楼上。楼下有前后厢房及一间客堂。毛泽东与杨开慧住在前厢房,把刚出生不久的毛岸青放进床旁边一个铺着蓝底白花小棉被的小摇篮里。大床上的物品都是白色的。室内摆放着实木雕花的书桌、衣柜,毛泽东经常工作到深夜,杨开慧则在一边帮他誊写文书。

  杨开慧的母亲、向警予的姑妈向振熙住在后厢房里,由于毛泽东、杨开慧工作繁忙,年幼的两个孩子平时就由向振熙照顾。厨房里有自来水龙头,与通常圆形的煤球炉不同,这里的煤球炉是方形的,因为是用火油箱改的。家里吃饭和会客的客堂放着八仙桌和几张方凳。当时23岁的杨开慧是第一次来上海,除帮助毛泽东整理文稿、料理家务外,她还和向警予一起,以半工半读女子职业学校为掩护积极参加妇女运动。

  17、回韶山

  1925年2月,毛泽东与杨开慧携毛岸英、毛岸青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这是杨开慧第一次到韶山。她一面尽力照料毛泽东父子们的生活,为他接待客人,整理文稿;一面抽空随毛泽东深入贫苦农家,宣传革命道理,亲自上台讲课,利用通俗活泼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启蒙教育,鼓励他们团结起来与地主豪绅进行斗争。先后在毛氏宗祠、李氏宗祠等处创办了10多所农民夜校、相继成立了20多个秘密农会以及公开的群众性革命组织——雪耻会。

  6月,杨开慧协助毛泽东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湖南韶山特别支部。随后,中共湖南韶山支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领导韶山农民开展了“平粜阻禁”,增加雇农工价和减轻租额等斗争。大革命的时代洪流在这偏远的乡村奔涌起来了。

  韶山农民运动,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后为毛泽东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积累了丰富而真实的资料。也为中国革命走向“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农民运动的浩大声势使地主胆战心惊,毛泽东被地主告密,再次受到军阀赵恒惕的通缉。毛泽东和杨开慧不得不离开韶山,先后到达广州。

  18、到广东

  1925年,杨开慧随毛泽东来到广州,寓居在东山路庙前西街38号。她经常往来于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恽代英、林伯渠、李富春等党内领导同志之间,传递文件、书信和信息。1926年3月,毛泽东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负责人,他亲自给学员讲授农民问题,带领学生到农村调查,对他们今后组织农民运动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10月,毛泽东调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成为农民运动的“王”。毛泽东和杨开慧回到长沙,住望麓园。为驳斥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于1927年1月,深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村进行农民运动的考察。行动不便的杨开慧怀着极大的激情,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协助毛泽东夜以继日地整理。

  1927年3月,毛泽东那篇影响深远的光辉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终于问世了,它首先发表在中共湖南区委的机关刊物《战士》上,《向导》周刊也发表了该报告的部分章节,随后,长江书店以《湖南农民革命(一)》为书名出版了全文的单行本,中共中央、中央局委员瞿秋亲自为该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但有谁知道,这份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耗费了杨开慧多少个不眠之夜,又凝聚着她多少的心血。

  19、在武昌

  1927年,杨开慧和毛泽东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从事革命活动。身怀有孕的杨开慧在照顾好全家人的生活之外,还经常帮毛泽东抄写和整理文稿。此时,他们请了一个叫陈玉英的受苦人做保姆。1927年4月,三子毛岸龙在武昌出生。4天后,毛泽东匆匆赶到医院探望。那段时间,毛泽东简直太忙了。短短几天里,毛泽东就新添了三个职务,就在杨开慧生产的那天,毛泽东还出席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学典礼。

  “霞,这么多天了,我都没有来看望你,真对不起”在医院里,毛泽东一脸的歉意。

  望着疲惫的毛泽东,杨开慧眼里闪烁着无限爱意,幸福地说:“不要紧的,你在工作。我生小孩,你在这里我要生,你不在这里我也要生。你工作要紧,孙嫂在这里,对我照顾很好,你放心好了。”

  保姆陈玉英抱着四天的毛岸龙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双手接过,风趣地说:“没有哪个把我的毛伢子换去吧?”一句话,逗得杨开慧和陈玉英都笑了。

  20、坚持斗争

  1927年8月31日夜晚。毛泽东走了,走得是那么匆忙。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毛泽东赴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去了。当时,他与杨开慧结婚7年,生下3个孩子,大的才5岁,小的才几个月。杨开慧怎么也没想到,这次话别,竟是他们的永诀。

  按照中共党组织的安排,杨开慧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板仓,继续坚持地下斗争,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斗争整整3年。

  21、远方的思念

  由于关山远隔,音讯不通,杨开慧的心情日益惆怅不安,却一直思念着远方的丈夫。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在艰苦转战中,毛泽东深深担忧着杨开慧的生命安危,四处打听杨开慧的下落。获知通讯处后,他用暗语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开始生意不好,亏了本,现在生意好了,兴旺起来了。”

  直到1928年初这封信才辗转到了杨开慧手中。杨开慧凝视着自己丈夫熟悉的笔迹,不禁喜极而泣:“他终于有信来了,我接着喜欢得眼泪滚流下来了。” 她迫不及待地翻箱倒柜,找出一本地图,找到了井冈山所在的方向,这也更增加了她对毛泽东的思念。当晚,杨开慧久久不能入睡,她在《散记》中写道:“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得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窝里,又感伤了一回。听说他痛了,并且是积劳的原(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身边,他不会注意的……”1928年10月,杨开慧又写下了《偶感》,寄托对毛泽东的思念之苦。

  22、杨开慧被捕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军阀密探发现,杨开慧不幸被捕。年仅8岁的儿子毛岸英和保姆杨玉英也一同被抓入监狱。国民党军阀何健得到消息,派特务将杨开慧母子押到长沙,关进设在司禁湾的长沙陆军监狱署。

  在狱中,清乡司令部5次提审杨开慧。敌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敌人做梦也没想到,这个貌似柔弱的女共产党员,竟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敌人用尽了各种酷刑,把杨开慧折磨得遍体鳞伤,逼她交出地下党名单,交代和毛泽东的联络方法。可杨开慧始终坚贞不屈,她回答敌人的只有3个字:“不知道!”狡诈的敌人又把杨开慧请进有新闻记者在的客厅诱骗说,“只要在报上发表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即可获得自由。”遭到了杨开慧的严词拒绝,并毅然决然地说:“要杀就杀,死不足惜。要杨开慧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办不到!”

  旋即,敌人又以她上有老母,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的情况来“打动”她,并让她好好想一想,她只是报之轻蔑的一笑。

  23、英勇就义

  杨开慧在狱中,对前去探监的亲友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牺牲小我,成功大我。”又嘱咐说:“我死后,不要作俗人之举。”临刑前一天晚上,杨开慧含泪亲吻着小岸英,轻声说:“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助他了,请他多多保重!”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毅然诀别年迈的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9岁。为了折磨杨开慧,凶残的敌人向她开了三枪,先把她打伤,让她流血、疼痛,一下一下地把她折磨死。杨开慧在痛苦中煎熬着,两只手深深地抠进泥土里,在她身边的土地上留下了两个带着无数手指印的深坑……我们的霞姑娘走了。她用最热烈的感情、最悲壮的故事,诠释着对丈夫的爱、对亲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她以29岁年轻的生命,定格为忠诚革命的好党员。以最后的一腔热血,溅起了毛泽东永远的骄傲——板仓红霞!

  24、托孤,给《一弟的信》

  杨开慧与毛泽东婚后生育了三个儿子。在东奔西走的革命生涯中,她尽力担负起了抚育孩子的重担,使他们生活在温暖的母爱中。在坚守板仓的三年中,她作好了最坏的精神准备,承受了独立支撑的千斤重担。

  在她牺牲当年的追记手稿中记述,“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丢不开。”她时刻不忘将幼儿托付给自己的一弟和孩子们的叔叔。她曾在写给杨开明烈士的信中说:“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即使在敌人阴森恐怖的大牢里,她仍不忘教育一同坐牢的小岸英学文化,辨是非,明事理。开慧妈妈无愧于是一个母仪天下,大爱无疆,忠义教子的好母亲!

  杨开慧被杀害后,1931年春节前夕,孩子的叔叔毛泽民将三兄弟送到上海中共地下党创办的大同幼稚园。

  25、母女合葬

  1962年11月25日,毛泽东得知杨开慧母亲逝世,在致杨开智的唁函中嘱托:“与杨开慧我亲爱的夫人同穴”。毛泽东在此信中称杨开慧为“我的亲爱的夫人”,这一非同寻常的称呼,在杨开慧牺牲32年后提出,更见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深切怀念。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母女可以同穴的嘱托,1969年9月10日,为纪念杨开慧烈士,决定新建杨开慧烈士陵园。将杨开慧烈士和她的母亲向振熙老人的葬棺从原来的地方迁葬到陵园中央,建成现在的汉白玉墓。碑文:杨开慧烈士之墓。下面有一行小字:与杨老夫人同穴。

  26、第一次发现杨开慧手迹

  在杨开慧故居,一块牌子上写着:“1982年3月6日维修故居时,在墙缝中发现杨开慧手迹一份,共4000余字。”下面标注的文字是:《6岁到28岁自述》、《偶感》。看着这些从墙缝中取出来的发黄纸片和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杨开慧对毛泽东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怀念战斗的深厚友情,感受到了这位年轻女性的丰富思想与历经的艰难岁月。

  27、第二次发现杨开慧手迹

  在杨开慧故居,可以看到还有一面墙上挂着“杨开慧手迹发现处”的牌子。有介绍说,“1990年8月1日,维修故居时,在此处木挑下发现杨开慧手迹一份,共四页,约1000余字。”旁边镜框里镶着一张发黄的纸,纸上的文字漫漶不清,下面标注着文章题目:“女权高于男权”。

  28、毛主席写下《蝶恋花 答李淑一》

  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抄寄毛泽东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李淑一的来信,勾起了毛泽东内心世界难以平息的情感波澜,他满怀深情地写下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曲《蝶恋花》,表达了毛泽东和杨开慧深沉的爱,永恒的情。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散发的绚丽光彩,将“光辉长照后人心”,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奋斗不息。

  29、伟大的女性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生活既是平凡又是伟大的。说平凡,是因为他们有着恋人情、夫妻情、儿女情。说伟大,是因为,为了革命理想他们付出了艰辛、甚至付出了生命。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起的生活既是短暂的又是永远的。说短暂,是因为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几年,而且因工作需要两人经常分离。说永远,是因为毛泽东并没有忘记爱妻,而是把她藏在心中。提起杨开慧,毛泽东总是“泪飞顿作倾盆雨”,他对有这样的妻子而感到自豪、骄傲。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感情是革命战友加伴侣,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真挚感人的情愫!让我们永远铭记伟人的高尚情怀和这无比动人的人间情感故事。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