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木:商务印书馆是陈云革命生涯的起点
【编者按:2019年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理事长朱佳木应邀出席“陈云与商务印书馆——纪念陈云走上革命道路起点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讲话。以下是他的讲话摘要。】
陈云同志于1982年曾为商务印书馆成立85周年题词: 【“商务印书馆是我在那里当过学徒、店员,也进行过阶级斗争的地方。应该说商务印书馆在解放前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这句话看上去很直白很平实,但却恰如其分地点明了在商务的经历对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意义。我认为,他在那里当学徒、店员和进行阶级斗争的7年,对他的革命生涯起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第一,比较早地接触和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1919年陈云进入商务印书馆时,那里已经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企业,其总部所在地的上海,更是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所以,他从14岁开始到那里生活、工作,使他得以较早地了解了十里洋场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及劳资矛盾。加之他被分配在发行所,而且在柜台工作,使他从少年时代就熟练掌握了相当于现代电脑的珠算技术,并学到了许多商业知识。正是这一经历,为他后来从事党的特科工作,用“开铺子做买卖”、边进行隐蔽斗争边给党赚取经费的办法,提供了必要的经验;也为他后来成功领导陕甘宁边区、东北解放区乃至全国的财经工作,提出和坚持既要使用市场手段、允许个体工商业存在又要防止宏观失控等一系列正确主张,提供了最初的知识支撑。
第二,练就了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陈云小小年纪便只身来到大上海,身材还没有柜台高。老板看他太矮,一开始还不想收他。但他硬是站在小板凳上接待顾客,终于被留了下来。为了锻炼意志力,他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起床;为了不影响同宿舍的工友,便到楼顶晒台练习写毛笔字,冬天天气冷,就往手上和墨汁上哈气。他十分节俭自律,尽管学徒第一年每月薪金只有三元,第二年才加两元,但仍能挤出钱来寄给养父。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由于他练就了这股子毅力和意志,使他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总能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完成各种繁重复杂的任务。从“大跃进”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尽管长达16年遭受政治冷遇,他仍能泰然处之,并且时刻关心和考虑天下大事,想方设法为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建言献策。这与他在商务磨炼出的坚强意志,也是不无关系的。
第三,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品格。陈云在履历中的学历一栏始终填写的是高小毕业,但只要了解过他的生平事迹、阅读过他文选文集的人,无不为他高超的理论和文字水平所折服。这当然是他在革命过程中长期一贯地坚持结合实际自学,尤其是勤于和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结果。然而,这种热爱读书学习的习惯,也是在商务那几年养成的。陈云在商务与许多知识分子、经营管理人员有所接触,这也为他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经营管理人才的作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品格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后来之所以一贯重视专家的意见,之所以在延安中组部部长任上提出要和国民党抢知识分子,在领导东北解放区时提出技术员、技师、工程师、专家是管理近代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在主持中财委工作时注意吸收非党民主人士参加工作,在领导公私合营时强调留用有真才实学、精明强干的资本家,在80年代建议提高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待遇等等,追根溯源,都可以追到在商务的那段经历。